咽

拼音:yān   yàn   yè   注音:ㄧㄢ ㄧㄢˋ ㄧㄝˋ

部首: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9

五筆86/98:KLDY   倉頡:RWK   鄭碼: JJD   電碼:0754

筆順編號: 251251341   四角號碼:66000   UNICODE: 54BD



基本字義

yān   ㄧㄢˉ
  1. 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與鼻腔相對稱“鼻咽”;中段與口腔相對稱“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稱“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稱“咽頭”):~喉。

英漢互譯

pharynx  

方言集匯

  • 粵語:jin1jin3jit3
  • 客家話:[陸豐腔]jan5[梅縣腔]jan1[東莞腔]jen1[客英字典]jen1jet7[臺灣四縣腔]jin1jen1jet7[客語拼音字匯]yan1[寶安腔]jen1(jen5)[海陸豐腔]rin1ren1ret7
  • 潮州話:ing1(ing)[揭陽]êng1(eng),iang3(iàng)[潮州]iêng3(ièng),ig4(ik)[揭陽]êg4(ek)

詳細解釋

  • yān

〈名〉

  1. (形聲。從口,因聲。本義:咽頭)
  2. 同本義 [pharynx]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應地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稱咽喉
    1. 咽,嗌也。——《說文》。段注:“咽者,因也,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
    2. 咽,又謂之嗌,氣所流通,厄要之處也。——《釋名》
    3. 咽已絕。——《漢書·息夫躬傳》。注:“喉嚨。”
    4. 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后漢書·華佗傳》
    5.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蘇洵《六國論》
  3. 又如:咽吭(咽喉。喻指要害處);咽塞(病名。喉嚨梗塞,呼吸不暢)
  4. 指頸項 [neck]
    1. 搤其咽。——《漢書·揚雄傳》。注:“頸也。”
  5. 又如:咽項(指頸項);咽頸(指脖子[或頸項,頭頸];頭)
  6. 比喻形勢險要之地 [strategic passage]
    1. 韓,天下之咽喉。——《戰國策·秦策》
  7. 又如:咽頷(比喻形勢險要之處)
  8. 另見 yàn;yè

詞性變化

〈形〉

  1. 聲音滯澀。多用于形容悲切 [hoarse]。如:咽切(悲切);咽瑥(形容聲音滯澀、悲切);咽塞(形容聲音悲切滯澀)
  2. 另見 yān;yàn

《康熙字典》

  • 《丑集上》《口字部》 ·咽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 《唐韻》烏前切《集韻》因連切《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嗌也。《玉篇》咽喉也。《韻會》醫經云:咽者嚥水,者氣。《戰國策》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集韻》或作胭。 又《禮·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疏》古者方領,似今擁咽。 又《集韻》縈懸切《韻會》幺懸切《正韻》縈圓切,音淵。《集韻》本作,引《詩》鼗鼓。或作咽。○按《詩·商頌》今本作淵。 又《集韻》於巾切,音駰。《詩·魯頌》鼓咽咽。《傳》咽咽,鼓節也。《集韻》或作鼝,亦書作鼘。《六書故》淵淵咽咽,其聲不同。淵淵狀鼓聲多而遠,咽咽聲近而。味其聲,可以知其義。 又《廣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晏。《廣韻》本作嚥,吞也。《孟子》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又《廣韻》烏結切《集韻》《韻會》一結切,音噎。《廣韻》哽咽。《集韻》聲塞也。《漢·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又塞也。《新序雜事》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 又《廣韻》同噎。詳噎字註。又。

說文解字

  • 《卷二》《口部》 ·咽
  • 嗌也。從口因聲。烏前切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嗌也。咽者、因也。言食因於是以上下也。從口。因聲。烏前切。十二部。

English

throat; pharynx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zk1OA==.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