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

拼音:   yā   注音:ㄧㄚˇ ㄧㄚ

部首: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9

五筆86/98: KGOG   倉頡:RMTC   鄭碼:JAKU   電碼: 0800

筆順編號:251122431   四角號碼:61012   UNICODE:54D1



基本字義

(啞)

  ㄧㄚˇ
  1. 不能說話:聾~。~巴。~子吃黃連(歇后語,喻有苦難言)。
  2. 嗓子干澀發音困難或不清楚:沙~。嘶~。
  3. 無聲的:~劇。~鈴(一種鐵制的運動器械)。
  4. 因發生故障,炮彈、子彈打不響:~炮。
  5. 笑聲(舊讀yǎ  ㄧㄚˇ):~然失笑(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英漢互譯

mute   dumb   hoarse   husky  

方言集匯

  • 粵語:aa1aa2
  • 潮州話:ê2,ê1

詳細解釋

啞 yā<象>

  1. (形聲。從口,亞聲。本義:笑聲)
  2. 同本義 [laugh]
    1. 啞,笑也。——《說文》
    2. 笑言啞啞。——《易·震》
  3. 烏鴉之類的叫聲 [sound by craw]
    1. 烏之啞啞,鵲之唶唶。——《淮南子》
  4. 嬰兒學說話的聲音 [ba bble]
    1. 啞,啞嘔,小兒學言。——《集韻》

詞性變化

啞 yā<嘆>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呀” [oh]

    1. 我爺啞!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個大疙疸!——《西游記》
  1. 啞 yā
    1. 語氣
  2. 相當于“呀”
    1. 你放心,莫哭,我去啞!——《西游記》
  3. 另見 yǎ

《康熙字典》

  • 《丑集上》《口字部》 ·啞
  • 《廣韻》烏格切《集韻》乙格切《韻會》《正韻》乙革切,音。《說文》笑也。《易·震卦》笑言啞啞。《疏》啞啞,笑語之聲也。《揚子·法言》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集韻》或作。 又《集韻》乙卻切,音約。義同。 又《集韻》《類篇》遏鄂切,音惡。義同。《易林》鳧雁啞啞,以水爲宅,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宅,達各切。 又《廣韻》烏下切《集韻》《正韻》倚下切《韻會》幺下切,雅上聲。《玉篇》不言也。《集韻》瘖也。《戰國策》豫讓吞炭爲啞,變其音。《廣韻》同瘂。 又《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音鴉。《集韻》啞嘔,小兒學言。 又《淮南子·原道訓》烏之啞啞。《前漢·王吉射烏辭》烏烏啞啞。 又《集韻》衣駕切,音亞。聲也。《韓非子·難一篇》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又《集韻》一曰鳥聲。瘖字原從疒從奢。*考證:〔《集韻》瘏也。〕 謹照原文瘏也改瘖也。

說文解字

  • 《卷二》《口部》 ·啞
  • 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於革切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也。馬融曰。啞啞、聲。鄭云。樂也。從口。亞聲。於革切。古音在五部。按字林云。謚聲。呼益反。此由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爲瘖。幺下切。易曰。言啞啞。震卦辭。

English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zk1Nw==.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