驂

拼音: cān 注音:ㄘㄢ

部首:  部外筆畫: 8 總筆畫:11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 8 簡體總筆畫:11

繁體部首:

五筆86: CCDE 五筆98: CGCE 倉頡: NMIKH 鄭碼: XZGP 電碼:7515

筆順編號: 55154134333 四角號碼: 73122 UNICODE:9A96



基本字義

(驂)

cān  ㄘㄢˉ
  1. 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左~殪兮右刃傷”。
  2. 駕三匹馬:“載~載駟”。

方言集匯

  • 粵語:caam1

詳細解釋

驂 cān〈名〉

  1. (形聲。從馬,參聲。本義:獨轅車所駕的三匹馬)
  2. 同本義 [three horses drawn single-shaft carriage]
    1. 驂,駕三馬也。——《說文》
    2. 載驂載駟。——《詩·小雅·采菽》
  3. 又如:驂駕(三匹馬駕的車子)
  4. 駕車時在兩邊的馬 [the two outside horses of a team of horses]
    1. 兩驂如舞。——《詩·鄭風·大叔于田》
    2. 兩驂列,兩服入廄。——《荀子·哀公》
    3. 左驂殪兮右刃傷。——《楚辭·九歌·國殤》
    4. 停驂遙望獨徘徊。——《三國演義》
  5. 又如:驂服(駕車的馬匹。在兩旁的稱驂馬,在中間駕車轅的稱服馬);驂靳(比喻先后相隨)
  6. 馬 [horse]。如:驂駒(小馬)

詞性變化

驂 cān〈動〉

  1. 乘。駕馭 [ride]
    1. 而使職驂乘。——《左傳·文公十八年》。注:“陪乘也。”
  2. 又如:驂仆(陪乘之人和仆從)

《康熙字典》

  • 《亥集上》《馬字部》 ·驂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含切,音參。《玉篇》驂馬。《說文》駕三馬也。又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詩·秦風》騧驪是驂。《儀禮·覲禮》使者降以左驂出。《註》騑馬曰驂。又驂乗。《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乗。《史記·漢文帝紀》代王令宋昌驂乗。《註》乗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爲名義也。 又《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註》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 又《集韻》七紺切,音慘。騑也。

說文解字

  • 《卷十》《馬部》 ·驂
  • 駕三馬也。從馬參聲。倉含切

English

two outside ones in three hors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NDUyMA==.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