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拼音:tái   tāi   注音: ㄊㄞˊ ㄊㄞ

部首: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8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 5   簡體總筆畫: 8

繁體部首:   繁體部外筆畫: 5   繁體總筆畫: 11

五筆86/98: ACKF   倉頡: TIR   鄭碼: EZJ   電碼: 5377

筆順編號:12254251   四角號碼:44603   UNICODE: 82D4



基本字義

tái   ㄊㄞˊ
  1. 隱花植物的一類,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常貼在陰濕的地方生長:青~。~蘚。~原。

方言集匯

  • 粵語:toi1toi4
  • 客家話:[臺灣四縣腔]toi2[客英字典]toi2[海陸豐腔]toi2[梅縣腔]toi2[客語拼音字匯]toi2[東莞腔]toi2[陸豐腔]toi3[寶安腔]toi2

詳細解釋

  • tāi
  1. ——“舌苔”( shétāi)
  2. 舌上的垢膩
  3. 另見 tái

《康熙字典》

  • 《申集上》《艸字部》 ·苔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5
  •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巖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English

moss, lichen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jEyMw==.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