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

拼音:   注音:ㄒㄧˊ

部首:   部外筆畫: 14   總筆畫: 16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14   簡體總筆畫: 16

繁體部首:   繁體部外筆畫:14   繁體總筆畫: 17

五筆86/98:BJXO   倉頡:NLAVF   鄭碼:YKZU   電碼: 7147

筆順編號: 5225115545544444   四角號碼: 76233   UNICODE:96B0



基本字義

  ㄒㄧˊ
  1.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2. 新開墾的田。

方言集匯

  • 粵語:zaap6
  • 客家話:[海陸豐腔]ship7[臺灣四縣腔]sip7[客英字典]ship7

詳細解釋

〈名〉

  1. (形聲。阜:土山,與土地有關。本義:低濕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1. 隰,阪下濕也。——《說文》
    2. 下濕曰隰。——《爾雅·釋地》。李注:“謂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3.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傳·昭公元年》
    4. 原隰底績。——《書·禹貢》
    5.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周禮·大司徒》
    6. 牧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濕。”
    7. 平原之隰。——《管子·形勢》。注:“下澤也。”
    8. 丘隰水潦。——《淮南子·時則》
    9.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10. 南望原隰。——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濕地方所生長的草);隰皋(水邊低洼,生長牧草的地方)
  4. 新開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1.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詩·周頌·載芟》

《康熙字典》

  • 《戌集中》《阜字部》 ·隰 ·康熙筆畫:22 ·部外筆畫:14
  • 〔古文〕《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集韻》或作濕。

說文解字

  • 《卷十四》《部》 ·隰
  • 阪下溼也。從聲。似入切〖注〗,古文。

English

low, damp land, marsh, swamp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ODU5.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