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

拼音: jiān 注音:ㄐㄧㄢ

部首: 部外筆畫:9 總筆畫: 12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 9 簡體總筆畫:12

繁體部首:

五筆86/98: IUEJ 倉頡: ETBN 鄭碼:VUQK 電碼:3289

筆順編號:441431251122 四角號碼: 38121 UNICODE: 6E54



基本字義

jiān   ㄐㄧㄢˉ
  1. 洗:~洗(a.洗濯;b.除去恥辱)。~雪(洗刷罪名,昭雪冤屈)。~祓(滌除污穢、惡習)。

方言集匯

  • 粵語:zin1
  • 客家話:[海陸豐腔]zien1[客英字典]zien1[臺灣四縣腔]zien1[梅縣腔]zien1[寶安腔]zen1[客語拼音字匯]jian1
  • 潮州話:之嫣1(箋)

詳細解釋

  • jiān

〈動〉

  1. (形聲。從水,前聲。本義:水名。湔水,在四川)
  2. 用水洗 [wash;cleanse]
    1. 湔,濯也。——《三蒼》
    2. 湔,灑也。——《廣雅》
    3. 誰道湔裙人遠。——王沂孫《南浦·春水》
    4. 湔浣腸胃,漱滌五藏。——《史記》
  3. 又如:湔除(洗去污穢);湔汰(洗滌);湔刷(洗刷);湔拂(清洗、滌除)
  4. 洗雪(恥辱);清除(過失、罪責等) [purge;purify]
    1. 近降赦恩,謀反大逆,皆蒙湔雪。——《金史·張特立傳》
  5. 又如:湔雪(洗刷罪名,昭雪冤屈);湔改(洗去罪責,悔過自新);湔貸(洗罪贖罪);湔灑(洗刷,洗雪)
  6. 浸入,浸潤 [soak]。如:湔潤(浸潤);湔拂(浸染)

《康熙字典》

  • 《巳集上》《水字部》 ·湔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 《廣韻》《集韻》子仙切《韻會》將先切,音煎。水名。《前漢·地理志》蜀郡綿虒縣玉壘山,湔水所出。 又手瀚也,灑也,傍沾也。《戰國策》汙明見春申君曰:君獨無意湔袚僕也。 又《廣韻》《正韻》側前切,音箋。又《廣韻》《集韻》子賤切,音箭。義同。 又《集韻》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汗灑也。 又《廣韻》昨先切,音前。湔胡,藥名。*考證:〔《戰國策》汙明見春申君曰,君獨無意湔袚。〕 謹照原文湔袚下增僕也二字。

說文解字

  • 《卷十一》《水部》 ·湔
  • 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從水前聲。一曰手之。子仙切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湔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郡字衍。前志曰。蜀郡緜虒。後志曰。蜀郡緜虒道。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前志曰。緜虒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又曰。廣漢郡緜竹縣紫巖山、緜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雒。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字誤入湔。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爲也。湔水、緜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水經云。又東過江陽縣南。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緜雒至江陽入江者也。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水經以雒爲湔也。江陽今四川瀘州。緜虒玉壘山當在松潘衞境內。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爲門。包玉壘而爲宇。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岷山畍在後。古曰宇。靈關在前。故曰門也。今水道、緜水由緜竹縣至漢州合雒水。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緜水。其下流經州、資陽縣、資縣、內江縣、富順縣至瀘州城與大江會。於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此史所謂中水也。其上游據酈氏云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諸偁。故今謂中水爲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爲沱。從水。聲。子仙切。十二部。一曰湔、半也。各本作手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韻、玉篇之作也。此別一義。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今俗語猶如此。此相沿古語。如云湔裙是也。廣韻。湔、洗也。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字林葢全襲說文語。而酈書於湔水出緜虒玉壘山下引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爲湔水別名。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濯者、也。湔者、半也。說文屬辭之法。

English

wash, cleanse; purg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NzA2Mg==.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