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拼音:huái   注音: ㄏㄨㄞˊ

部首:   部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8   簡體總筆畫: 11

繁體部首:

五筆86/98: IWYG   倉頡:EOG   鄭碼: VNI   電碼: 3232

筆順編號:44132411121   四角號碼:30115   UNICODE:6DEE



基本字義

huái   ㄏㄨㄞˊ
  1. 〔~河〕水名,源于中國河南省桐柏山,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簡稱“淮”,如“~北”。“~南”。

方言集匯

  • 粵語:waai4
  • 客家話:[海陸豐腔]fai2[寶安腔]fai2[臺灣四縣腔]fai2[梅縣腔]foi2[陸豐腔]fai3[東莞腔]fai2[客英字典]fai2[客語拼音字匯]fai2

詳細解釋

  • Huái

〈名〉

  1. (形聲。從水,隹( zhuī)聲。本義:水名。也稱淮河) 同本義 [the Huaihe River]
    1. 淮,淮水也。——《說文》。 朱駿聲曰:“出今 河南南陽府桐柏縣桐柏山,經 安微至 江蘇清河縣合于 河,經 安東縣至 云梯關入海。”
    2. 江淮河濟為四瀆。——《爾雅》
    3. 其浸淮泗。——《周禮·職方式》
    4. 淮左名都。—— 宋· 姜夔《揚州慢》
  2. 又如:淮洪(淮河與洪河,一說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談);淮軍(李鴻章在安徽一帶組織的軍隊);淮南耆陽(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聲望的人)

詞性變化

  • huái

〈形〉大 [torrential]

    1. 淮雨。——《尚書大傳》。注:“大雨之名也。”

《康熙字典》

  • 《巳集上》《水字部》 ·淮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又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韻補》葉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一說淮讀爲濰葉韻。 又葉虛欺切,音熙。《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說文解字

  • 《卷十一》《水部》 ·淮
  •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從水隹聲。戶乖切

English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Njk1Mw==.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