泐

拼音: 注音:ㄌㄜˋ

部首: 部外筆畫: 4 總筆畫: 7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4 簡體總筆畫:7

繁體部首: 繁體部外筆畫: 5 繁體總筆畫:8

五筆86:IBLN 五筆98:IBET 倉頡: ENLS 鄭碼:VYYM 電碼: 3147

筆順編號: 4415253 四角號碼: 34127 UNICODE: 6CD0



基本字義

  ㄌㄜˋ
  1. 石頭被水沖激而成的紋理。
  2. 石頭依其紋理而裂開。
  3. 凝合的樣子。
  4. 同勒。

方言集匯

  • 粵語:lak6
  • 客家話:[梅縣腔]lit8[海陸豐腔]let7lit8[客英字典]let8[臺灣四縣腔]let7lit8[客語拼音字匯]lid6[寶安腔]let8
  • 潮州話:羅英8(綠)

詳細解釋

〈名〉石頭因風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紋 [cracks marks of perforations on rocks caused by actions of waves]

    1. 泐,水石之理也。——《說文》

詞性變化

〈動〉

  1. 裂開;解裂 [split of rock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veins]
    1. 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周禮·考工記》
  2. 銘刻,用刻刀書寫 [carve]。如:泐石
  3. 用鋼筆或鉛筆在紙上或其它材料上記錄書寫 [write]。如:手泐

《康熙字典》

  • 《巳集上》《水字部》 ·泐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 《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音勒。《說文》水石之理也。《徐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以泐。 又《廣韻》凝合也。 又潭名。《唐·裴休題泐潭詩》泐潭形勝地,祖塔在雲湄。 又《集韻》六直切,音力。義同。 或作氻。*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而泐。〕 謹照原文而泐改以泐。

說文解字

  • 《卷十一》《水部》 ·泐
  • 水石之理也。從水從阞。《周禮》曰:“石有時而泐。”盧則切〖注〗徐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裂也。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水之理也。各本水下有石字。今刪。部曰。阞、地理也。從。木部曰。朸、木之理也。從木。然則泐訓水之理、從水無疑矣。淺人不知水有理。又見下文引周禮說石。乃妄增一字。水理如地理、木理可尋。其字皆從力。力者、人身之理也。從水。阞聲。形聲包會意也。大徐無聲字。盧則切。一部。周禮曰。石有時而泐。考工記文。石隨其理而解散。石之理如水之理。故借用泐字。水理猶地理。故泐以阞會意、形聲。

English

to write; to indite; veins in minerals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NjY0NQ==.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