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拼音:hàn hán 注音:ㄏㄢˋ ㄏㄢˊ

部首:  部外筆畫:3 總筆畫: 6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 3 簡體總筆畫:6

繁體部首:

五筆86/98:IFH 倉頡:EMJ 鄭碼:VAED 電碼: 3063

筆順編號: 441112 四角號碼:31140 UNICODE:6C57



基本字義

hàn   ㄏㄢˋ
  1. 由身體的毛孔排泄出來的液體:~水。~流浹背。
  2. 出汗,使出汗:~顏(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馬功勞。~牛充棟。

英漢互譯

sweat perspiration 

方言集匯

  • 粵語:hon4hon6hong6
  • 客家話:[梅縣腔]hon5[沙頭角腔]hon5[東莞腔]hon5[海陸豐腔]hon6[客英字典]hon5[寶安腔]hon3[客語拼音字匯]hon4[臺灣四縣腔]hon5
  • 潮州話:hang2(háng)hang5(hng)

詳細解釋

  • hán

〈名〉

  1. 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 [king]
    1. 汗,可汗。蕃王稱。——《廣韻》
    2. 咸豐四年, 土謝圖汗、 車臣汗兩部汗、王、公、臺吉等請捐助軍需,溫旨郤之。——《清史稿》
  2. 另見 hàn

詞性變化

  • hàn

〈動〉

  1. 出汗;使出汗 [perspire]
    1.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2. 又如:汗下(汗流下來);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樣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脫(出汗失水而虛脫)
  3. 另見 hán

《康熙字典》

  • 《巳集上》《水字部》 ·汗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說文解字

  • 《卷十一》《水部》 ·汗
  • 人液也。從水干聲。矦旰切

English

perspiration, sweat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NjYwOA==.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