輮

拼音:róu 注音: ㄖㄡˊ

部首: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16

五筆86: LCBS 五筆98:LCNS 倉頡: JJNHD 鄭碼: FKMF 電碼: 6555

筆順編號:1251112545231234 四角號碼: 57094 UNICODE:8F2E



基本字義

róu   ㄖㄡˊ
  1. 車輪的外框:“行山者仄~。”
  2. 古通揉,使東西彎曲:“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
  3. 古通蹂,踐踏:“亂相~蹈。”

方言集匯

  • 粵語:jau4
  • 客家話:[客英字典]ju3[海陸豐腔]ngiu3riu2[臺灣四縣腔]ngu3jiu2[客語拼音字匯]yiu2

詳細解釋

  • róu

〈名〉(形聲。從車,柔聲。本義:車輪的外框。由輪輻連于輪轂的輪子外緣的圓形部分) 同本義 [outer rim]

    1. 輮,車輞也。——《說文》。按,揉木為輪,故車輞為“輮”。
    2. 輮以為輪。——《荀子·勸學》
    3. 持斧入山,斷輮裁轅。——漢· 王褒《僮約》

詞性變化

  • róu
    1. 〈動〉
  1. 通“揉”。使直木彎曲或伸直 [bend or straighten over fire]
    1. 坎為水…為矯輮。——《易·說卦》
    2.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荀子·勸學》
  2. 又如:輮曲(扭曲;歪曲)
    1. 亂相輮蹈。——《漢書·項籍傳》
    2. 深輮戎馬之地。——《漢書·李陵傳》
  3. 通“蹂”,踐踏,踩 [trample on]。如:輮蹈(踐踏);輮轢(踐踏碾軋)

《康熙字典》

  • 《酉集下》《車字部》 ·輮 ·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9
  • 《廣韻》人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忍九切,柔上聲。《說文》車輞也。《釋名》輞,關西曰輮,言曲輮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註》澤地多泥,反輮者,反其木裏,使耎者在外,欲其滑也。山地多沙石,仄輮者,使堅者在外,柔者在內,取其堅刃相成也。 又與揉通。《易·說卦》坎爲矯輮。《疏》使曲者直爲矯,使直者曲爲輮。 又《集韻》踐也。與蹂通。 又《廣韻》人又切《集韻》《韻會》《正韻》如又切,柔去聲。又《集韻》而由切,音柔。義同。*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註》澤地多泥,反輮者,反其木裏,使需者在外,欲其滑也。〕 謹照原文需者改耎者。

說文解字

  • 《卷十四》《車部》 ·輮
  • 車軔也。從車柔聲。人九切

English

exterior rim of wheel, felly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TY2NjI=.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