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拼音:   注音: ㄏㄨˇ

部首:   部外筆畫: 2   總筆畫: 8

五筆86:HAMV   五筆98: HWV   倉頡: YPHU   鄭碼: IH   電碼: 5706

筆順編號:21531535   四角號碼:21217   UNICODE: 864E



基本字義

  ㄏㄨˇ
  1.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內臟均可入藥(通稱“老虎”):~口(a.喻危險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險境地)。~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兩半)。~狼(喻兇殘的人)。~頭蛇尾。~踞龍盤。龍騰~躍。
  2. 勇猛、威武:~將。~勢。~勁。~威。~~。~氣。
  3. 古同唬,威嚇。
  4. 古同琥,琥珀。

英漢互譯

tiger  

方言集匯

  • 粵語:fu2
  • 客家話:[海陸豐腔]fu3[東莞腔]fu3[沙頭角腔]fu3[陸豐腔]fu3[臺灣四縣腔]fu3[客語拼音字匯]fu3[梅縣腔]fu3[客英字典]fu3[寶安腔]fu3

詳細解釋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紋為特征的虎形。本義:老虎)
  2. 同本義 [tiger],亞洲產的一種大型食肉類哺乳動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黃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橫紋,尾長而無簇毛,有黑圈,下體大部白色,無鬣,典型的體形比獅子略大
    1. 虎,山獸之君。——《說文》
    2. 闞如虓虎。——《詩·大雅·常武》
    3. 虎狼之心。——《史記·項羽本紀》
    4.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5.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
    6. 氣吞萬里如虎。——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又如:虎螭(虎與龍);虎嘯(虎吼叫);虎躍(猛虎騰躍);虎殘(虎口余生)
  4. 凡傷害物類之蟲,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蠅虎;蝎虎
    1. 守宮善捕蝎蠅,故得虎名。——《本草綱目》

詞性變化

〈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勢勢(形容勇猛的樣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戰士);虎旅(指勇猛的軍隊)
  2. 比喻殘酷兇暴 [cruel]
    1. 或問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動〉

  1. 〈方〉∶臉色陡變而露出嚴厲或兇惡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視鷹瞵(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
  2. 嚇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嚇唬;恐嚇);虎唬(威嚇);虎嚇(猶嚇唬)
  3. 另見 hù

《康熙字典》

  • 《申集中》《虍字部》 ·虎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2
  • 〔古文〕虝《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從虍從兒,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兒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從人。從幾,誤。 《干祿字書》通作。

說文解字

  • 《卷五》《虎部》 ·虎
  • 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  虝,古文虎。,亦古文虎。呼古切

English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TUxNzE=.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