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

拼音:bēng   fāng   注音:ㄅㄥ ㄈㄤ

部首:   部外筆畫: 4   總筆畫: 8

簡體部首:   簡體部外筆畫:4   簡體總筆畫:8

繁體部首:   繁體部外筆畫:4   繁體總筆畫: 9

五筆86:PYYN   五筆98:PYYT   倉頡:IFYHS   鄭碼: WSSY   電碼:4366

筆順編號:45244153   四角號碼:30227   UNICODE: 794A



基本字義

bēng   ㄅㄥˉ
  1. 古代在宗廟門內舉行的祭祀:“設祭于堂,為~乎外。”
  2. 古代在宗廟門內設祭的地方:“祝祭于~。”
  3. 中國春秋邑名,今山東省費縣東南。

方言集匯

  • 粵語:bang1
  • 客家話:[臺灣四縣腔]fong1[客英字典]fong1[海陸豐腔]fong1

詳細解釋

  • bēng

〈名〉

  1. 古代稱宗廟之門。亦指廟門內設祭之處 [sacrificial place in temple]
    1. 為祊乎外。——《禮記·祀器》
    2. 祊之于東方失之矣。——《禮記·郊特牲》
    3. 祝祭于祊。——《詩·小雅·楚茨》。傳:“門內也。”按,祭于廟門曰祊,故廟門曰祊
  2. 指正祭畢后于次日舉行的繹祭 [next memorial ceremony]
    1. 設祭于堂,為祊乎外。——《禮記·禮器》
  3. 古邑名。春秋鄭國祭祀泰山時的湯沐之邑。在山東省費縣東南 [Beng town]
    1. 鄭伯使 宛來歸 祊。——《左傳·隱公八年》
  4. 河名 [Beng Rive],在山東省

《康熙字典》

  • 《午集下》《示字部》 ·祊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4
  • 《集韻》《韻會》晡橫切《正韻》補耕切,音閍。《說文》作。從示,彭聲。或從方,門內祭先祖,所以彷徨也。《詩·小雅》祝祭于祊。《傳》祊,門內也。孝子不知神之所在,使祝博求之門內之旁,待賓客處也。《禮·禮器》設祭於堂,爲祊乎外。《註》祊,明曰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疏》祊有二義,一正祭時,祭神於廟,復求神於廟門內。一明日繹祭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 又邑名。《春秋·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祊。《註》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瑯邪費縣東南。 又通邴。《公羊傳·隱八年》作來歸邴。《註》彼命反,又音丙。 又葉補光切,音邦。《詩·小雅》祝祭于祊,與下祀事孔明葉。明音芒。 《正字通》周禮大司馬,中秋敎治兵,羅弊致禽以祀祊。鄭註:祊,當爲方,主祭四方,報成萬物。引《詩》:以社以方。據此是《周禮》方譌作祊,非方祊同也。《字彙》祊音方,合方、祊爲一字,誤。

English

river in Shandong; space inside


字典簡體版:https://www.kuaic.com/zidian/MTEzNTA=.htm


正在查字典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