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镫

(繁体字:) 拼音: dèng 注音:ㄉㄥˋ

部首:  部外笔画: 12 总笔画:17

简体部首:  简体部外笔画:12 简体总笔画: 17

繁体部首:

五笔86/98:QWGU 仓颉: XCNOT 郑码:PXJU 电码: 6989

笔顺编号: 31115543341251431 四角号码: 82718 UNICODE:956B



基本字义

(鐙)

dèng  ㄉㄥˋ
  1. 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马~。~骨(听骨之一,形状像马镫)。

方言集汇

  • 粤语:dang3

详细解释

鐙 dèng〈名〉

  1. 古代盛熟食器皿 [cooker]
    1. 镫,锭也。从金,登声。——《说文》。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为之,又制此字。”
    2. 执醴授之,执镫。——《礼记·祭统》。注:“镫,豆下跗也。”
  2. 马镫 [stirrup]
    1. 镫,鞍镫。——《广韵》
  3. 古同“灯” [lamp;light]
    1.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

《康熙字典》

  • 《戌集上》《金字部》 ·鐙
  • 《唐韻》都滕切《集韻》《韻會》都騰切,��音登。《說文》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非是。《楚辭·招魂》華鐙錯些。《劉公幹·贈五官中郞將詩》明鐙熺炎光。 又山名。《山海經》鼓鐙之山。 又與登同。《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疏》詩:于豆于登。毛傳:木曰豆,瓦曰登。《後漢·禮儀志》瓦鐙一,彤矢四。又《廣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音嶝。《廣韻》鞍鐙。《集韻》馬鞁具。《正字通》馬鞍兩旁,足所踏也。《韓致堯詩》和裙穿玉鐙。 又《韻會》豆下跗。《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釋文》鐙,音登。又丁鄧反。

说文解字

  • 《卷十四》《金部》 ·鐙
  • 錠也。从金登聲。都滕切〖注〗臣鉉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别作燈,非是。

English

lamp; a kind of cooking vessel


别人正在查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