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榕树下》以焦点透视法精心刻画“千年古榕”,这里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形成遮天蔽日的壮丽奇观。巨大的树冠形成了一座座天然的凉亭,是人们乘凉和躲避风雨的好场所。透过枝叶茂盛的榕荫古韵,近距离地把三百多年前遗存下来的福州于山、乌山人文景观映入眼帘。雄伟挺拔的榕树下有亭有阁以及当年福州郊区一带的生活场。 作品概述 艺术作品《榕树下》是用一块大小为9。59。52。0的掘性都成坑石来雕刻的,掘性杜陵石石质脂润,微透明,色泽丰富,作品巧妙地利用色彩,以初山微 画雕独特的技法刻画了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这种榕树在被称为“榕城”的福州有数千棵,它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经成过无数次强台风袭击,依然叶茂如盖,四季常青。透过浓荫蔽天的古榕,作品其一面精细地雕刻了于山景观,而另一面则把乌山丰富的历史积淀展现在我们面前。古榕下一幅牧牛图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三百年前福州市郊农民生活场景,给我们留下深遂的思索空间 创作背景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榕树和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夏日的福州,晚饭后入睡前的那段时光是最热闹的。在福州于山、乌山榕树下,那里几乎每夜都有人在吹拉弹唱。总觉得二胡、笛子、琵琶合奏出的乐音,会在夏夜里织出一片清凉的古韵,会同遮天蔽日巨大的榕树,为我的心田遮阴纳凉。 福州城内三山鼎立,处于市区,进出方便,山不高,登顶容易,总觉得那是造物主专门赐给福州人用来散步的。我常去散步的乌山、于山,楼阁峥嵘,树茂花艳,还有许多古遗迹,尤其那参天榕树不由得让你产生创作的灵感。来这里散步,可从于山这面坡上登顶,穿过雄伟挺拔榕树林,在九仙观处看宋、元、明、清历代碑刻,而后登上于山顶,但见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或从乌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凌霄台。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数百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 山再小也有自己的基本高度。整天在市区的楼屋间穿来穿去,陷身于没完没了的俗务,我们很需要把自己稍稍垫高,离天空近几分,这样可能会看清自己的所在,不至于迷失得太远。幸运的是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山,它们总是以自己的低调与坚毅,让我们懂得怎样抛去心头的轻狂与虚妄,使自己的步子更为坚实。 作为一座古城,福州是一本意蕴无穷的书。书中所有的字所有的标点,也许你都读过,但这未必意味着你懂得这个城市。悟出一本好书的妙处,往往是在天长日久的随意翻动之中。散步在给我心灵放松的同时,也让我在不经意间发现这座城市的更多内蕴。生活的诗情与处世的智慧,也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得到了。 福州是出产寿山石的故乡,又称“榕城”,但我们却极少见用寿山石雕刻的榕树景观。也许雕刻榕树太耗时了,也许榕树那柱根相连,柱枝相托的形态很难用雕刻形式来表现吧,但做为福州人、做为雕刻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完成这一使命! 为了能雕刻出榕树来,创作者用了很多时间去特制细微的刻刀,极其耐心地一刀一划刻出树叶、挖出根须该作品于1998年创作完成。 《榕树下》艺术作品精心刻画“千年古榕”,雄伟挺拔的榕树下有亭有阁以及当年福州郊区一带的生活场景 作品基本信息 【名称】榕树下 【材质】掘性都成坑石 【规格】9。59。52。0 【技法】微画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8年 【编码】S360 【收藏】现收藏在初山文化艺术工作室 作品赏析 榕荫古韵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 走在福州街头,到到处是盘根错节古榕树,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这些榕树冠大干粗,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它在水边霸踞一方,在悬崖峭壁挺立招展,它不畏寒暑,不怕台风,数百年来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蓬勃丛生,蓬勃丛生,福荫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人。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这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然而在盛产寿山石的福州,我们却很少见到雕刻榕树的艺术品,据说,因为榕树树冠扩展很大,呈广卵形或伞状,且具奇特板根露出地表,宛如栅栏。有气生根,细弱悬垂及地面,入土生根,形似支柱;枝叶稠密,浓荫覆地,雕刻作品难度极大且十分费时。作品“S360掘性杜陵石《三百年前话榕城》”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不惜费时耗工,用特制的刻刀为我们刻成了几棵古榕树,在画面上留下了三百年前的活标本,有过多少代人在此纳凉,又有多少文墨客在此吟诗作赋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于山位于福州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战国时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相传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炼丹,又名九仙山。最高处是为鳌顶峰。于山现存有万岁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塔(白塔〔福州市〕)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山上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福州市博物馆。大士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建造的。历经千余年依然屹立在白塔寺旁。 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作品从榕荫下向于山仰望,采用“深远”透视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你自山前沿着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小路深入山中,峰回水转,每行每远,危冈幽谷,每远每异,楼台亭阁,每看每异。透过浓密的枝叶,把上述古迹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更显三百年前之于山古韵幽雅。 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 乌 山又称乌石山、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后程师孟延请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铃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乌塔位于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所建“净光塔”。千百年来屡次被毁又屡屡重建。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三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三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道劲有力。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作品画面引导我们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 作品中一老者正坐在乌山凌霄台旁,遥望着榕城的湖光山色,他在想些什么呢?也许这位三百年前的古人感叹这座古都“千古兴亡、百年悲笑”,而一时登临吧! 古榕下,一幅牧牛图 三百 年前,榕城很多街道还只是零星散布在水田、园地之间,常可见到农夫背着犁耙赶着水牛横街而过。由于可耕水田较少,种植山地的番薯成为他们的主食之一。耕牛是农家重要劳动力,耕牛有水牛和黄牛两种,水牛力气巨大,拉动耕犁较有力,故比黄牛更贵重。宋朝刑法对私自宰牛或盗牛处以极重的刑罚,这刑罚一直沿用到耕地的农具广泛采用机动车后。福州有句俗话形容品行不端的人:“小时偷葱,长大盗牛”,说明盗牛是很大的罪。 农家能拥有一头牛便在当时算“富足”之家了,更多的农户因租不起耕牛就只好用人力来拉拖犁耙以翻耕田园。 水牛皮厚,被毛短而稀疏。汗腺不发达,因而热的调节机能差。性喜水,常在池塘中浸泡、打滚,借以散热。画面上展现一农天坐古榕荫下看护着在水塘里浸泡的一只水牛,看来这水牛刚犁耙归来,池塘水不深,水牛显得很疲态。 有首民谣为耕牛抱不平呢: 谁不说咱苦耕田, 吃草干活还挨鞭。 哪是情愿做劳役, 缘于鼻子被人牵。 作者简介 初山,出生于福州马尾朏头村,现已退休居福州市鼓楼区。八十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微观雕刻艺术的研究,走出一条用现代画技巧来表现文化、历史、社会、人生和科普知识的初山微画雕技法。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每个作品都流露出鲜明的个性。其作品文化底蕴深厚,深受艺术爱好者推崇和喜爱。近期作品有《三山缱绻几千秋》、《岁月雕》、《虎踞龙盘话古城》、《闽都八面对》、《白牡丹养生瓶》和《情系闽江》等。
造句:榕树下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榕树下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