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 松树
- 忆远曲
- 寄乐天
- 戏赠乐天、复言(此后三篇同韵)
- 题李端
- 和乐天示杨琼
- 赠别杨员外巨源
- 陪张湖南宴望岳楼,稹为监察御史张中丞知杂事
- 三叹
- 虫豸诗。蛒蜂(三首)
- 永贞二年正月二日上御丹凤楼赦天下…不及盛观
- 新竹
- 杏花
- 酬乐天劝醉
- 说剑
- 饮新酒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 远望
- 寒食夜
- 会真诗三十韵
- 除夜
- 香球
- 人道短
- 使东川。梁州梦
- 晚秋
- 六年春遣怀八首
- 红芍药
- 西归绝句十二首
- 杏园(此后并校书郎已前诗)
-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 春游
- 夜别筵
- 使东川。南秦雪
- 哭小女降真
- 竹簟
- 赠严童子(严司空孙字照郎十岁能赋诗往往有奇句)
- 渡汉江(去年春,奉使东川,经嶓冢山下)
-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 苦乐相倚曲
- 曹十九舞绿钿
- 莺莺诗(一作离思诗之首篇)
- 刘、阮妻二首
- 赠刘采春
-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
- 寒
- 兔丝
-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
- 杂曲歌辞。侠客行
- 赛神
- 八骏图诗
- 表夏十首
- 和裴校书鹭鸶飞
- 感梦
- 智度师二首
- 牡丹二首(此后并是校书郎以前作)
- 田野狐兔行
- 杂忆五首
- 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 何满子歌(张湖南座为唐有态作)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
-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 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因有酬答
- 折枝花赠行
- 留呈梦得、子厚、致用(题蓝桥驿)
- 鄂州寓馆严涧宅(时涧不在)
- 长滩梦李绅
- 见乐天诗
- 酬知退
- 岁日赠拒非
- 送卢戡
- 酬乐天书后三韵
- 相忆泪
-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 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
- 早春寻李校书
- 贻蜀五首。病马诗寄上李尚书
- 嘉陵水(此后并通州诗)
-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 琵琶
- 春词
- 酬乐天叹损伤见寄
- 酬乐天喜邻郡(此后并越州酬和并各次用本韵)
- 酬乐天重寄别
- 有鸟二十章(庚寅)
- 赋得九月尽(秋字)
-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 洞庭湖
- 遣春三首
- 独醉
- 酬乐天寄蕲州簟
- 使东川。江上行
-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 酬乐天秋兴见赠…莫怪独吟秋兴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 西还
- 咏廿四气诗 霜降九月中
- 落月
- 虫豸诗。浮尘子(三首)
-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 杂曲歌辞。出门行
- 谕宝二首
- 虫豸诗。蜘蛛(三首)
- 赋得鱼登龙门(用登字)
- 大觜乌
- 寺院新竹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 相和歌辞。估客乐
- 江陵三梦
- 张旧蚊帱
- 哭子十首(翰林学士时作)
- 邮竹
- 高荷
- 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
- 别孙村老人(寒食日)
- 和乐天梦亡友刘太白同游二首
- 酬乐天见忆,兼伤仲远
-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
- 东西道
- 酬乐天早夏见怀
- 西斋小松二首
- 忆杨十二
- 使东川。江花落
- 使东川。望驿台(三月尽)
- 赠咸阳少府萧郎
- 赠吕三校书
-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
- 生春二十首(丁酉岁。凡二十章)
- 嘉陵水
- 宿醉
- 华岳寺
- 天坛上境
- 雨后
- 赠熊士登
- 别岭南熊判官
- 春病
- 山竹枝(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之辋川耳)
- 戴光弓(韦评事见赠也)
-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此后江陵时作)
-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 梦成之
- 早归
- 象人
- 赋得春雪映早梅
-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 月三十韵
- 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
- 感石榴二十韵
- 南家桃
- 古艳诗二首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
- 赠毛仙翁
- 友封体
- 代九九
- 辛夷花(问韩员外)
- 华之巫(景戌)
- 三泉驿
- 桐花落
- 恨妆成
- 咏廿四气诗 立冬十月节
- 咏廿四气诗 小寒十二月节
- 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 书剑
- 酬乐天醉别
- 酬乐天雨后见忆
- 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
- 凭李忠州寄书乐天
- 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
- 酬乐天见寄
- 酬乐天寄生衣
- 酬乐天雪中见寄
- 别后西陵晚眺
- 以州宅夸于乐天
- 重酬乐天
- 赠乐天
- 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
- 君莫非(此后九首和李馀)
- 赋得数蓂(元和中作)
- 寄昙、嵩、寂三上人
- 遣悲怀三首 其一
- 送王协律游杭越十韵
-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时知制诰)
- 小碎
- 谕子蒙
- 奉和荥阳公离筵作
- 和乐天感鹤
- 遣行十首 其九
- 奉诚园(马司徒旧宅)
- 百牢关
- 有所教
-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
- 度门寺
- 看花
- 醉题东武
- 离思
- 黄明府诗
- 观心处
-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怆曩游因投五十韵
- 拜禹庙
- 春鸠
- 使东川。嘉陵江二首
- 晓将别
- 和乐天仇家酒
- 崔徽歌 其四
- 戴光弓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 乐府古题序 其三
- 使东川。百牢关(奉使推小吏任敬仲)
- 与太白同之东洛至栎阳太白染疾驻行…雪后望山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
- 景申秋八首 其三
- 追昔游
- 戏酬副使中丞见示四韵
- 独游
- 赠李十一
- 春六十韵
- 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楼在江陵节度使宅北隅
- 古社
- 再酬复言
- 寄胡灵之
- 赠双文
- 岁日
- 谕宝二首 其一
- 和乐天赠吴丹
- 听妻弹别鹤操
- 和乐天赠云寂僧
- 和乐天刘家花
- 自责
- 村花晚(庚寅)
- 暮秋
- 刘氏馆集隐客、归和、子元、及之、子蒙、晦之
- 题李十一修行里居壁
-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五弦弹
- 任醉
- 相和歌辞 其三
- 送晏秀才归江陵
- 寄浙西李大夫四首
- 哭吕衡州六首 其四
- 六年春遣怀八首 其七
- 使东川。清明日
- 旅舍感怀
- 贻蜀五首。卢评事子蒙
- 奉使往蜀路傍见山花吟寄乐天 其二
- 使东川。邮亭月
- 酬周从事望海亭见寄
- 送故人归府
- 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
- 春馀遣兴
- 贻蜀五首。韦兵曹臧文
- 先醉
- 厅前柏
- 上西陵留别
- 拟醉(自此至《狂醉》,皆是夕所赋)
-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
- 咏廿四气诗 冬至十一月中
-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左拾遗时作)
- 春别
- 靖安穷居
- 诮卢戡与予数约游三寺戡独沈醉而不行
- 崔徽歌 其五
- 咏廿四气诗 大寒十二月中
- 牡丹二首 其一
-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次用本韵)
- 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
- 同醉
- 楚歌十首 其三
- 解秋十首
-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
- 忆醉
- 遣昼
-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次用本韵)
- 荥阳郑公以稹寓居严茅有池塘之胜寄诗四首因有意献
- 咏廿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
- 江边四十韵(此后并江陵时作)
- 大云寺二十韵
- 归田(时三十七)
- 崔徽歌 其一
- 送孙胜
- 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
- 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昔尝为僧,于荆州相别)
- 句
- 酬窦校书二十韵(次本韵)
- 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十八时作)
- 新政县
-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 江陵三梦 其一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
-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
- 酬卢秘书
-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
- 二月十九日酬王十八全素(此后有酬和并次用本韵)
- 三兄以白角巾寄遗,发不胜冠,因有感叹
- 水上寄乐天
- 筝
- 赠崔元儒
- 夜花
- 放言五首
- 三月三十日程氏馆饯杜十四归京
-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
- 长庆历
- 别毅郎(此后三首,工部侍郎时诗)
- 捉捕歌
- 乐府古题序
- 奉使往蜀路傍见山花吟寄乐天 其一
- 杨子华画三首 其二
- 使东川。夜深行
- 病醉(戏作吴吟,赠卢十九经济张三十四弘辛丈丘度)
-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
- 和乐天折剑头
- 分水岭
- 定僧
- 再酬复言和誇州宅
- 夫远征
- 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
- 幽栖
- 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此后并江陵士曹时作)
- 六年春遣怀八首 其一
-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 天坛归
- 题翰林东阁前小松
- 刘阮妻
- 别李十一五绝
- 石榴花
- 崔徽歌
- 遣病(自此通州后作)
- 山茶花
- 代郡斋神荅乐天
- 劝醉
-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
- 使东川。嘉陵驿二首(篇末有怀)
- 寄隐客
-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 寄刘颇二首
- 虫豸诗。巴蛇(三首)
- 送友封二首(黔府窦巩字友封)
- 指巡胡
- 遣兴十首 其八
- 夜池
- 独夜伤怀赠呈张侍御(张生近丧妻)
- 咏廿四气诗 春分二月中
- 秋堂夕
- 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
- 山枇杷
- 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
- 咏廿四气诗 立夏四月节
- 志坚师
- 罢弊务思归故国寄知友
- 赋得雨后花
- 崔徽歌 其二
- 卢头陀诗
- 梦上天(此后十首,并和刘猛)
- 田家词(一作田家行)
- 闭门即事
-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 感逝(浙东)
- 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三首(膳部员外时作)
- 瘴塞
- 使东川。好时节
- 画松
- 酬乐天书怀见寄
- 使东川。骆口驿二首
- 送王十一郎游剡中
- 酬李浙西先因从事见寄之作
- 闺晚
- 酬白乐天杏花园
- 寻西明寺僧不在
- 日高睡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
- 乐府古题序 其四
- 寒食日
- 有酒十章
- 生春二十首 其十四
- 咏廿四气诗 大雪十一月节
- 贞元历(是岁秋八月,太上改元永贞,传位今皇帝)
- 舞腰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骠国乐
- 感梦(梦故兵部裴尚书相公)
- 采珠行
- 早春书情
- 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时乐天为中书舍人予任翰林士)
- 杨子华画三首
- 种竹
- 酬乐天(时乐天摄尉,予为拾遗)
- 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
- 题蓝桥驿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阴山道
- 醉别卢头陀
- 望云骓马歌
- 遣兴十首 其四
- 雨后书情
- 和乐天赠樊著作
- 咏廿四气诗 谷雨春光晓
- 夜合
-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
- 寄乐天二首
- 红荆
- 苦雨
- 伴僧行
- 青云驿
-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次用本韵)
-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 题法华山天衣寺
- 题王右军遗迹
- 狂醉
-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
- 贬江陵途中寄乐天、杓直杓直…铁乐天以拾遗在翰林
- 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
- 寄乐天二首 其一
- 宿石矶
- 褒城驿(军大夫严秦修)
- 表夏十首 其五
- 松鹤
- 代郡斋神答乐天
- 寄乐天
- 使东川。汉江上笛
- 晚春
- 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
- 明月三五夜
-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 落月
- 梦昔时
- 贻蜀五首。张校书元夫
- 送友封
- 喜李十一景信到
- 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兼广为四韵
- 雨声
- 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坼之间因有酬答
- 八月十四日夜玩月
- 遣行十首 其一
-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
- 虫豸诗 其三
- 咏廿四气诗 秋分八月中
- 白衣裳二首
-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 压墙花
- 哭子十首 其七
- 含风夕
- 古社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
- 咏廿四气诗 夏至五月中
- 馀杭周从事以十章见寄词调清婉难于遍酬聊和…答来贶
- 除夜酬乐天
- 楚歌十首 其十
- 咏廿四气诗 立春正月节
- 咏廿四气诗 清明三月节
- 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
- 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
- 咏廿四气诗 大暑六月中
- 再酬复言和前篇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
- 闺晚
- 琵琶歌(寄管儿,兼诲铁山。此后并新题乐府)
- 题长庆四年历日尾
- 和乐天赠杨秘书
- 月暗
- 小胡笳引(桂府王推官出蜀匠雷氏金徽琴请姜宣弹)
- 新秋
- 送公度之福建(此后并同州刺史时作)
-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
- 鱼中素
- 与李十一夜饮
- 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
- 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
- 斑竹(得之湘流)
- 去杭州(送王师范)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蛮子朝
- 庙之神
-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华原磬
- 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
- 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登龙山落帽台佳宴
- 奉和窦容州
- 紫踯躅
- 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乐天
- 陪诸公游故江西韦大夫通德湖旧居有感…韦大夫旧僚也
- 灯影
-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
-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寄因思上京每与乐天…咏张新诗
- 使东川。亚枝红
- 使东川。江楼月
-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
- 赠乐天
- 使东川。惭问囚
- 寄乐天
- 喜五兄自泗州至
-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
- 酬乐天春寄微之
- 野狐泉柳林
- 与吴侍御春游
- 送岭南崔侍御
- 使东川。望喜驿
- 湘南登临湘楼
- 哀病骢呈致用
- 代杭民答乐天
- 西明寺牡丹
- 送林复梦赴韦令辟
- 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
- 夜雨
- 八月六日与僧如展、前松滋主簿韦戴同游碧涧寺…平声韵
- 酬孝甫见赠十首(各酬本意,次用旧韵)
- 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赠诗十四韵
- 花栽二首(一作买花栽)
- 赋得玉卮无当(韵取卮字)
- 送复梦赴韦令幕
- 雪天
- 羡醉
- 晴日
-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用本韵)
-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颇多野趣…亦欲粗为恬养之赠耳
- 忆杨十二
- 东台去
- 酬胡三凭人问牡丹
- 僧如展及韦载同游碧涧寺各赋诗…不复撰成徒以四韵为识
- 哭吕衡州六首
-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
- 玉泉道中作
- 梦井
- 古寺
- 秋相望
- 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
- 恭王故太妃挽歌词二首(校书郎时作)
- 冬夜怀李侍御、王太祝、段丞
- 春月
- 忆云之
- 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
- 月临花(临檎花)
- 酬刘猛见送
- 泛江玩月十二韵
- 虫豸诗。蟆子(三首)
- 遣兴十首
- 野节鞭
- 闲二首
- 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依次重用本韵)
- 送王十一南行
- 周先生
- 哭女樊四十韵(虢州长史时作)
- 别李三
- 思归乐
- 织妇词
- 田家词
- 寄赠薛涛
- 春晓
- 一七令·茶
- 酬乐天频梦微之
- 岳阳楼
- 樱桃花
- 菊花
- 行宫
- 遣悲怀三首·其三
- 遣悲怀三首·其一
- 遣悲怀三首·其二
- 连昌宫词
- 得乐天书
- 桃花
- 离思五首·其四
- 离思五首
-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 咏廿四气诗 小暑六月节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重赠
元稹与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他们并称为“元白”。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即使两人分处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一次,元稹出使到东川,白居易与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间想念元稹,就写下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此时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写了一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后来两人都先后遭贬,分别被放置外地做官。于是他们经常联络,互相鼓励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说的那样,两人终其一生都是友情极其深厚的“文友诗敌”。白居易有诗写道: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与崔莺莺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崔莺莺。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元稹与韦丛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元稹与薛涛
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艺界最出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虽然这场爱情是无疾而终,但正因为没有结果,反而更有“余味”。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由于两人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十一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于是薛涛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家族背景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元稹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早年经历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8品。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京城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元稹次年初才返回京城,而依据元稹诗文韦从则久居洛阳,这一阶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于京城与洛阳。
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同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二贬通州
元稹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容,流放荆蛮近十年。随即白居易也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天远地隔,可两人来往赠答,计所做诗,有自三十韵、五十韵直至百韵者。江南人士,驿舍道途讽诵,一直流传至宫中,里巷之人互相传诵,致使市上纸贵。由诗中可知其流离放逐之心境,无不凄惋。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友人刘禹锡、柳宗元。抵京后,与白居易诗酒唱和,意气风发。元稹收集诗友作品,拟编为《元白还往诗集》,但书稿未成,却突然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马。流落“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的通州,他“垂死老病”,患上疟疾,几乎死去。曾赴山南西道兴元府求医。潦倒困苦中,诗人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连昌宫词》和与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三贬同州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逐渐改变了他在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处境。元稹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已代理通州刺史,岁末,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旧唐书·李绅传》)。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与李宗闵的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由于误会等原因,裴度弹劾元稹结交魏宏简,元稹被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骚乱,拟用反间计平叛。可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虽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
长庆三年(823年),他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唐敬宗宝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浙东的六年,元稹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四贬武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