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蝴蝶鱼(学名:Chaetodonephippium),俗名鞍斑蝴蝶鱼、黑腰蝶、月光蝶。分布于太平洋、马来海峡、夏威夷及社会群岛、澳大利亚、中国沿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名称:鞭蝴蝶鱼 俗称:三间蝶、鞍斑蝴蝶鱼 英文名:Pacificdoublesaddlebutterflyfish 学名:Chaetodonulietensis 命名者:Cuvier,1831 分布:太平洋和台湾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兼容性:危险 性情:温和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升 食性:杂食性 体长:可达15(厘米) 难养度:容易 种属:海水鱼类,辐鳍亚纲,鲈形目,蝴蝶鱼科。 栖息深度:030公尺 附记:观赏鱼。 形态特征 鞍斑蝴蝶鱼身体为白色,全身布满黑色垂直条纹,后半部分是黄色,尾巴与身体连接处有一黑斑,身上有两个大黑斑纹,眼睛上也有黑纹穿过。只是黑斑没有印度三间蝶颜色深。 背鳍第四鳍条呈丝状延长。体后上部具一卵形蓝黑色大斑,斑下缘为宽白边,后缘橘红色。体侧有67条蓝色纵带。体长20厘米。 体侧扁,吻突出。鱼体淡黄绿色,后背部具大黑斑,黑斑下缘另有宽白边,吻部下方至腹部为黄色。幼鱼期具黑眼带,尾柄上有假眼斑。 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平直。吻尖而突出,但不延长为管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齿细尖密列,上颌齿具68列,下颌齿约710列。体被中大型鳞片;侧线向上陡升至背鳍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鳍基底末缘下方。背鳍单一,硬棘XIIXIV,软条2124(通常为XIII,2324);臀鳍硬棘III,软条2022(通常为21)。体前部灰褐色,后部黄色;体下半部具67列纵向褐纹;体后上方具一大形卵形黑斑,覆盖背鳍的大部份,黑斑下缘另具有宽白缘。幼鱼具黑色眼带,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僅於眼部仍具有些许痕迹;幼鱼尾柄亦具有伪装的眼点,但随着成长而完全消失。背鳍末缘延长如丝,且与尾柄皆具橙色帶缘;臀鰭白色而其橙色帶及黄色缘;尾鰭上下及末端皆具黄色至橙色缘。 饲养方法 250升以上水族箱饲养,可以和其他蝶鱼混养,需要足够的躲藏地点及活动空间。不要放入珊瑚缸,会吃珊瑚、海葵和硬珊瑚。稍加诱饵就会摄食,很容易饲养。可以饲喂各种动物性饵料及一些蔬菜。 地区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西自马来海峡、东到夏威夷及社会群岛、南到澳大利亚、北到中国台湾岛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域等,和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海域。主要栖息于珊瑚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摩鹿加群岛和塔希提岛。 生活习性 生活于1~36公尺且珊瑚生长茂盛的海域。杂食性,以珊瑚虫、小型无脊椎动物与藻类碎片为主。繁殖期时雄鱼护卫在雌鱼旁,黄昏时交配,雄鱼用吻或头去擦撞雌鱼腹部,刺激排卵,卵受精后随海漂流。 渔业方法 一般以潜水方式捕捉。为观赏鱼类,无食用经济价值。幼鱼较易存活于水族箱内,成鱼不易驯饵。
造句:鞭蝴蝶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鞭蝴蝶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