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鳃天竺鱼(学名:Apogonichthysarafurae)为天竺鲷科天竺鱼属的鱼类。分布于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Arufura海。黑鳃天竺鱼是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沿岸的小型鱼种,体长很少超过10厘米。在珊瑚礁鱼群中,常被其他肉食性鱼类当作饵料。 基本资料 物种代码055650046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属名Apogonichthys 中文属名天竺鱼属 拉丁种名arafurae 中文名黑鳃天竺鱼 命名人(Gunther,1880) 原始属Apogon 原始文献Rep。Voy。Challenger,Vol。1:38 模式产地ArufuraSea 同物异名ApogonarafuraeGunther,1880 分布 国内分布南海 国外分布澳大利亚 特征 本科鱼类身体侧扁,口大,眼大,具有两个背鳍,臀鳍有两棘 种类 天竺鲷科鱼种类较多,目前已发现约有75~100余种。种间分类是依据身体各部分比例,鳍条数、鳃耙数以及体色形态等方面的特征。目前,在我国已发现本科鱼8属50多种。 饲养环境 本科鱼对水质要求不高,对疾病抵抗力强,很适合饲养。但因本科鱼属夜行性鱼,怕光,所以刚饲养时最好能放在阴暗场所。经过逐渐驯养后,可以放在完全明亮的地方用水族箱饲养。天竺鲷吃活饵、碎虾、贝肉等,但不要与游泳力强或凶暴的大鱼养在一起以免被吞食或因争抢不到食物而消瘦,喂食时间最好在晚上,以便符合它们夜行性的生活方式,驯饵容易,成长迅速。天竺鲷以口孵方式孵育,通常由雄鱼负责孵育,有些种类由雌鱼孵育,也有雌雄共同负责孵育的。曾有过水族箱产卵的记录。 相关研究 利用2006年4月和2008年10月分别呆自南海北部湾和渤海长岛海域的119尾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lineatus)和57尾黑鳃天竺(Apogonichthysarafurae)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傅立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两种天竺鱼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天竺鱼耳石在整体轮廓、听沟形状、边缘形态等方面较为接近,细条天竺鱼耳石整体形态较为卵圆,后部较宽;黑鳃天竺鱼耳石整体略细长,后部较窄。利用耳石形态学特征变量对两种天竺鱼的判别分析成功率分别高达825和882,显示耳石形态学分析是天竺鱼鱼种识别的有力手段。
造句:黑鳃天竺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黑鳃天竺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