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守边疏》是西汉政论家晁错继《言兵事疏》之后的又一篇上书。它是《言兵事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文章分析形势深切鲜明,提出措施具体可行,议论富于形象性,充分表现出晁错奏疏的特色。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军事思想家的伟大风范。 《论守边疏》是西汉政论家晁错继《言兵事疏》之后的又一篇上书。它是《言兵事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文章分析形势深切鲜明,提出措施具体可行,议论富于形象性,充分表现出晁错奏疏的特色。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军事思想家的伟大风范。 名文简介 作者:晁错 类型:奏章 成文时间:西汉文帝时期 作者小传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人,著名的政论家。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足智多谋,时人称为“智囊”。汉景帝时升至御史大夫。他针对汉王朝面临的各种社会危机,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巩固边防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建议。由于晁错主张削减诸侯封地来加强中央权力,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吴楚七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受袁盎挑唆,杀了晁错。 原文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后又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财卤以富家室。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无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竟。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编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募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译文 我听说秦朝曾进攻北方的胡貉,并在黄河岸边修筑要塞,还向南进攻南越,派兵驻守。秦朝派兵进攻胡貉和南越,不是为了保卫边疆以拯救苦难的百姓,而是为了扩张领土以满足其贪婪暴虐的欲望,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致使天下大乱。再说,秦朝并不了解胡貉和南越的情况就贸然发兵,结果往往是一旦交战就被敌人俘获,一旦驻扎下来,只是徒然增加士兵的死亡。胡貉居住的地方,气候阴冷缺少阳光;树皮厚达三寸,结冰深达六尺;居民主要食用肉类和奶酪,身体十分结实;鸟兽的毛很细密,具有耐寒的特性。南越居住的地方,阴天少而阳光多,人的肌肉不发达,鸟兽的毛很稀少,具有耐热的特性。秦朝派去防守边疆的土兵不服当地水土,很多人病死在边塞,运输粮草的人大多倒毙在路旁。秦朝的老百姓把防守边疆的兵役看作去送死,于是有罪的又被发配到边疆去执行这项任务,称之为“谪戍”。起初,发配边疆的有受处分的官吏、赘婿和商人,后来又发配曾经当过商人的人,再后来竟发配祖父母或父母曾是商人的人,最后凡是居住在各闾左侧的贫民都被发配了。这种发配没有正当的理由,被发配的人十分怨恨,都有背叛朝廷的想法。一般而言,如果百姓在攻守作战中宁死也不投降,他们都有自己的考虑。这就是打败了敌人或守住了城池会有封爵的赏赐,攻下城邑并大肆掠杀可以得到财物,从而使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裕,所以他们才能有对敌作战中无视刀箭的危险,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而秦朝对待被征发服役的土兵,只带给他们出生入死的危害,而没有丝毫的财物做报偿,人死后也没有任何减免赋役的优待,全国的老百姓都清楚地知道凡是被征伐就意味着大祸临头。所以陈胜去戍守边疆,走到大泽乡,就第一个举起了起义的旗帜,结果天下闻风响应,有如洪流奔腾,势不可挡,这就是秦朝威逼强迫人民戍守边疆的弊端。 北方胡人的衣食来源并不依靠农桑耕织,这容易导致他们对边疆地区进行骚扰掠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胡人主要食用肉类和奶酪,衣服由皮毛制成。他们没有城邑、田地、住宅作为定居的家园,而是有如旷野上的飞鸟走兽,看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就停留下来,水草耗尽便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由此看来,辗转迁移、时来时去已经成为胡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中原人民无法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现在,在边疆地区有很多地方可供胡人往来放牧打猎,有的正对着燕代一带,有的正对着上郡、北地、陇西等地区。胡人借此机会,随时侦察边塞的守备情况,发现兵力少就乘虚而入。这时陛下不发兵相救,边塞地区的军民就会对朝廷感到绝望,甚至会有投降敌人的想法。如果发兵相救,派去的士兵太少,则不足以抵御敌人的进攻;要大规模发兵救援,等士兵刚从远方郡县调来,胡人却已经逃走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边塞地区而不撤走,耗费又太大;如果立即撤走,胡人又要来进犯。这样持续几年,国家势必陷于贫困,而人民也得不到安宁。 陛下忧虑边境之事,调兵遣将以整顿边塞,真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征发远方的土兵守备边塞,一年之后又要更换,而新来的士兵却不了解胡人的生活特性,这样倒不如选派一些人长期在边塞地区定居下来,让他们拥有家室,从事耕种,以充实守边力量。从而便于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准备大量石,遍布铁蒺藜,并在城内再筑一城,外城与内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凡是险隘之处,交通要道,都要计划修建这种城邑。城内的住户不得少于一千家,城市周围设置一道道篱笆似的屏障;要先修好住房,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罪人以及刑期未满的人的前往定居;如果人口不足,就再招募用成年奴婢赎罪以及向官府输送奴婢想取得爵位的人;还不足,就招募老百姓当中愿意前往定居的人,赐给他们高级爵位,免除全家赋役,并给予冬天和夏天穿的衣服,由官府供给粮食,直到衣食能够自给自足为止。各郡县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买到爵位,由大夫以上逐级增至列卿。其中有些没有丈夫或妻子的人,官府应买人给他们完婚。就人的性情来说,没有相应的回报,他们是不会在一个地方长久安定下去的。边塞地区的居民,如果不给予他们丰厚的利禄,他们不可能长期在这种危险的地方安居乐业。胡人长驱入境进行掠夺,如果有人能够截获胡人掠夺的财物,财物的原主要分一半给他,或者由官府作价向原主赎买这一半财物再送给他。这样一来,邻里之间就会相互救援帮助,就会共同对付胡人的劫掠而不是贪生怕死。他们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报答皇上的恩德,而是想保全身家性命并得到分享财物的好处。这与征发东方那些不熟悉边塞情况并对胡人心存恐惧的士兵相比,前者的功效要大于后者千万倍。 陛下从现在起,开始迁移民众充实边塞,既可使远方郡县不再有戍守边疆的任务,也可使边塞地区的百姓如同父子相互保护一样,没有被胡人掳掠的祸害,这必将有利于后世,博得皇上圣明的美名,与秦朝征发心怀怨恨的士兵去守边相比,确是有天壤之别啊! 影响与传播 本文选自《汉书晁错传》,标题或作《守边备塞疏》。 汉文帝时,北方匈奴强大,屡次南下,侵犯边塞,攻城略地,掠夺财产,严重骚扰了边塞地区人民的生活,危胁着刘汉政权的巩固。匈奴人以游牧为生,善长骑射,性情剽悍。他们进犯的目的并不在于攻占城池,而在于掠夺人畜财物。汉朝如果征发重兵,大举北上,他们就望风而去,汉军长途跋涉,却无功而返。如果朝廷长期派重兵驻守在边境上,军资耗费巨大。但一旦汉朝认为边事已经解除,罢兵还朝,他们又闻风而至,再行侵扰。这样连年征战不息,军费开支巨大,这些费用最后又转嫁给内地百姓,结果弄得国困民穷,而边地的战乱依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论守边疏》就是晁错针对这种情况给汉文帝的上书。 汉文帝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移民屯田,颇见成效。后来又经过景帝的励精图治,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朝前期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保持了边境的安定和军事力量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晁错的这篇《论守边疏》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专家点评 文章指出,匈奴人劫掠成性,和他们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终年东飘西荡,居无定所,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放牧。而他们正好有多处的放牧地和汉朝的边地相邻,这样他们就有机会窥探那里的虚实,一旦有机可乘,就犯边扰民。所以对此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不可重蹈秦朝以民戍边的覆辙。匈奴兵马来去不定,长期驻兵守御,势必消耗国力。因此晁错提出迁徙内地人民充实边疆、屯垦防御的建议,让他们平日发展生产,战时相互救助,共同御敌。为了鼓励人民迁居边地,晁错建议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比如赏赐迁居者爵位和田宅,和免除其赋税和劳役。好处是不但可以加强边疆的守备力量,使边境免于匈奴的骚扰,而且耕作的所得也可以自给自足,减少军费开支。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移民屯垦。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或者一战的攻守之议,而是从战争的总体性质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敌我双方形势、力量消长之后的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见解是十分深刻的。 文章先从秦朝对待匈奴侵袭的对策失误说起,借以提醒文帝吸取秦朝的教训,自然地转入下文对于匈奴特殊习性的描述,引出迁徙内地居民到边地屯田的主张,前呼后应,有水到渠成之妙,行文是很有技巧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论及面对匈奴侵边扰民汉廷进退两难的处境时的一段议论尤其精彩:“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议论风发,令人拍案叫绝。总之,文章分析形势深切详明,提出措施具体可行,善于以叙为议,夹叙夹议,而且议论富于形象性,都表现出晁错奏疏的特色。 相关词条 晁错;奏章;西汉;汉文帝;文学;思想 相关资料 《晁错评传》;《晁错传》;《西汉名人传》;《中国名人百传》 词条分类 晁错;奏章;西汉;文学;思想;世界历史名文;传世经典文学 相关链接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zggk20040628content55298。htm http:book。sina。com。cnnzthisdiguodechouchang9。shtml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6358。htm
造句:论守边疏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论守边疏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