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供》是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荣,赵丽红。 内容简介 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文房清供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如笔筒、笔插、笔匣、笔掭、笔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 ;镇纸、臂搁、裁刀;砚滴、砚屏、印章、印盒、帖架、文 具箱等,可谓包罗万象、琳琅满目。文房清供的制作工艺繁复,包括绘画、法书、烧造、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材质丰富,金、银、铜、铁、玉石、漆器、陶瓷、玻璃、珐琅以及竹、木、牙、角、匏等无所不备。这些功能各具的文房清供与笔、墨、纸、砚一起,构成了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成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陈设雅玩。 图书目录 序言文房清供之沿革 文房清供概述 笔之属 墨之属 纸之属 砚之属 印章印泥盒印匣 多宝文具匣 清代内廷文房清供 清代御用文房清供种类丰富多彩,在品类、材质和制作上都远胜前代。笔筒、镇尺、印盒、臂搁、砚屏等相继问世(某些品类在前代文献中有记载,但不见实物),极大地丰富了文房用具的品类,也使各项辅助用具的功能更为完备。陶瓷、竹木、翡翠、象牙、玛瑙、水晶、金银、珐琅、石、铜、铁、玉、漆等各种材质都被用来制作文房清供,成为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御用文房器具形成内廷样式,一部分出于内廷造办处制作,一部分交由地方按内廷式样制作,也有地方巡抚官员按年例进贡的方物。现故宫藏品中仅文房用具数量多达7万余件,从中可以窥见清代各种手工艺制作的发展概况。 清乾隆紫漆描金云蝠纹管鬃毫抓笔 清中期青玉梅兰花卉图笔筒 (一)康熙、雍正时期的文房清供 康熙时期,文房清供器具种类丰富,主要表现在各种瓷质文房器具呈现繁荣景象,笔架、臂搁、笔筒、水丞形制、釉色多样,如墨彩、粉彩、青花、单色釉、豇豆红釉、冬青釉、粉白釉、粉青釉、珊瑚釉等。墨彩,为釉上彩,烧成于康熙时期,其墨彩竹枝臂搁、墨彩笔筒等制作典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制品。还有最为名贵的白釉暗团龙纹太白尊式水丞,造型为直径小口,圆腹,平足,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极为少见。粉白釉水盛制品也较为流行。冬青釉龙纹文具盒造型独特,以调色为主要用途,也是康熙时期特有的精品。 画珐琅制品也颇具宫廷特点。康熙御制画珐琅莲瓣式水盛,造型新颖,巧作盛开的莲花,粉色花瓣朵朵鲜艳,铜镀金口沿,并附铜镀金水勺,底部有青花楷体“康熙御制”方印款,铜胎厚重,制作精美,具有康熙时期典型特点。另外还有康熙处理朝政专门制作的铜珐琅暖砚。 这一时期民间流行的紫砂器具也进入宫廷。清初,紫砂制品提炼精纯,砂泥细腻,烧制技术更为成熟,在康熙、雍正时期极为流行,始有贡品。紫砂砚品较少,但也颇具古雅,并有多种色泥,如白、黄、秘色、褐色等砂泥。内廷所制紫砂笔筒,造型出新,不拘一式,有圆形、方形、树桩形、竹节形等多种形制,并堆塑、施彩描绘,或水墨写意或山水人物。还有刻花水丞、笔洗、臂搁、秋叶笔添、白果砚滴、题诗水盂等,均为出奇制胜之品,很受雍正皇帝的喜爱。紫砂笔筒采用堆塑、描金、彩绘等艺术手法,将山水人物风景再现于笔筒之上。如一件雍正时期的色泥堆绘黄砂大笔筒,高17。6厘米,口径16。7厘米,白砂胎泥精细,通体设色重彩,绘通景山水风景人物;再如紫砂笔筒,利用紫砂特有的砂质,在彩绘金黄色底子上设色山水人物,描绘水乡摇橹渡船的热闹场面,小船载满客人,河面波涛汹涌,人物簇拥喧闹,热闹场景尽收眼帘,圆形笔筒中间留白,表现宽阔的河面,盈水之间,颇有千里江河之势。利用通景构图,层层渲染,远山飘渺,山水之间,自然美景展现于笔筒之上,意境深远,应是出自造办处画师手笔。 雍正皇帝喜用玛瑙制品,其文房清供的制作,也多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巧做成各种水盛、笔洗等,颇显文雅。据雍正十三年活计档记载,正月玉作传作“端阳节玛瑙松寿同庚花插一件,玛瑙福寿水盛一件,玛瑙福寿笔洗一件,玛瑙福如东海笔洗一件”,可知种类丰富。 雍正时期瓷质文房清供也丰富多彩。现藏品中最具特点的有墨彩、木纹釉、青花等。墨彩,为釉上彩,是在素白胎器上描绘纹饰,经炉火烧后,白地上呈现浅淡墨色花纹,犹如水墨画效果,以笔筒、臂搁尤佳。木纹釉也是雍正时期的创新品种,其木纹釉色黄褐相间,纹理刷丝,俨然如木,极可乱真,以景德镇烧制的木纹笔筒最为成功。雍正青花瓜棱形挂壁水注,为挂瓶式,可悬挂在墙壁上,多为内廷书斋墙壁装饰,其上描绘西洋花卉和莲瓣纹,并有人头形流注,颇具新意。 雍正时期玻璃制作工艺水平高超,可惜传世品很少,只见有笔架、笔筒、水盛等。如雍正九年玻璃作记载,“做玻璃笔架二十件,不要单做葛出哈夫金式样,或双桃,或如意,或挑选好样的做,记此”,但因其质地易损,存世品甚少。 (二)乾隆时期的文房清供 乾隆时期,文房清供的制作规模更盛于前朝,不仅材质多样,种类也很丰富。如笔屏、砚屏、墨罐、笔船,铜墨斗、笔捵等多种形制出现,而且还出现以多宝格形式制作的成套文房清供珍玩,少则几十件,多则几百件,装潢精美,可谓极尽奢靡。如乾隆元年“匣作”记载,有“松花石盒一件,珐琅水盛一件,汉玉双喜笔屏一件,宣窑青花白地墨罐一件,碧玉天鹿压纸一件,玛瑙水注一件等二十八件”,其中笔屏、墨罐都是新出现的种类形制。 内廷还制作多种百什件珍玩,用多宝匣盛装,数量可观。如乾隆三十五年开始修建宁寿宫,宁寿宫花园、养心殿、淳化轩、墨云室、卷勤斋等处均制作大量文房清供陈设。据造办处记载,当年制作或重装的多宝文具箱,最多数量高达百种,有瓷器陈设、玉文玩、扇子、如意、三式炉瓶盒等,多陈设在各殿宇多宝格或宝物箱内。另外还有多种成套或成箱组合的文房清供制品,如雕漆文具多盛盘、旅行文具箱等都具典型宫廷特点,其材质多样,制作精良。 乾隆时,内廷玉石材质丰富,文房清供的制作更以小巧精致取胜,笔筒、笔架、笔洗、笔山、砚屏、水盛、水注、砚滴、墨床、镇纸、花插、均成为书房典雅的陈设。玉质笔洗的制作最具创意,形制也不拘一式,并与装饰内容融为一体,多以花卉植物为形,如白玉海棠洗、汉玉秋叶洗、白玉鹤舞升平梅花洗、白玉事事笔洗、碧玉莲叶笔洗,玛瑙葵花笔洗等,形式各异,因材施艺,成为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制品也受到内廷的喜爱,一般多是地方官要烧制进贡,成窑、宣窑、汝窑、官窑、钧窑等皆有,据记载有“汝窑墨斗,官窑塘罗笔洗”、“成窑印色盒各一件”、“宣窑宝莲水盛”等。现藏品中也以官窑制品为多,如仿宋官窑笔洗、笔架。木纹釉笔筒、臂搁也是这一时期的流行品种。 乾隆时期珐琅文房器具种类多样,最具宫廷特色,有暖砚、笔筒、笔洗、笔架、水丞、镇纸、墨床、仿圈等。并出现多件成套制品,为处理朝政御用器具。如画珐琅百花笔洗,造型简洁,装饰华丽,内壁装饰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外壁装饰白地蓝彩缠枝莲纹,底内珐琅彩绘飞蝠和连枝寿桃,楷书“乾隆年制”款,落款形式新颖,也是极为少见的精品。 由此可见,内廷各种文房器具的制作数量和规模庞大。其用途也很广泛,一方面作为宫廷殿宇书斋陈设,另一方面也成为极具实用与鉴藏为一体的赏玩品。 (三)嘉庆、道光时期的文房清供 清代中晚期,嘉庆、道光以后开始禁止扬州贡玉,其制作规模逐渐缩小,各地进贡的数量也减少。嘉庆皇帝喜用玉石砚,有玉石砚、松花江石砚等,砚上均题名“嘉庆御赏”四字篆书。这一时期,内廷作坊仍沿袭制作,毓庆宫曾是嘉庆皇帝的书房,其内有继德堂、味余书室,椐档案记载,其中先后成做百十件器具陈设。如(胶155)活计档记载,嘉庆元年,将百什件盛古玩配做雕龙博古花样的木箱,所列清供器具有130件之多。 嘉庆初期,还有相当数量的成组或成套百什件用具的制作,也颇具宫廷特色。故宫中有嘉庆年制雕漆文具诗册匣,长方形匣内嵌檀香木,其文具有端石小砚、青玉管斗提笔两枝、御制文房四咏诗册三函、“九贡”墨、绵纸等多件,诗册上有“嘉庆御览之宝”印记。 道光帝提倡勤俭,曾多次禁止例贡方物,内廷实用器物的制作也日渐式微,制作规模和数量逐渐减少,内廷流行的套装文具匣其数量也明显不及前朝。 (四)同治、光绪时期的文房清供 清代晚期,因材料缺乏,内廷各种器物的制作也日渐衰弱。制作工艺也失精致。致使有些传统工艺技法失传。同治、光绪时期,仍承袭旧式制作。并出现一种文人自制或定制的铜墨盒形式,将墨汁贮存在墨盒中,便于携带。此后,因有些技艺不传,其制作工艺简单,虽也有一些铜、铁、锡制品,但形制不见创新。这一时期,笔帽除竹质外,还流行一种铜质笔帽,一般形制较长,可套装湿笔毫,并有保护笔毫的作用。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制,其造型为倒置笔毫的形式,即笔插之上均制成固定的各式笔帽,可直接将笔毫插于笔帽,帽管数量不等,一般有二、三、五个帽管,可插毛笔多枝。这显然是由唐代流行的笔插形制演变而来。清代晚期,因材料缺乏,内廷各种器物的制作也日渐衰弱,制作工艺也失精致。 总之,文房清供的制作,历代沿袭创新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人品味,特别是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精湛,更凝聚了能工巧匠们的聪明与智慧,今能寓目,令人叹为观止。
造句:文房清供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文房清供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