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下水也是我最爱吃的美味之一,现在想吃可以随时买的。而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那个年代也是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由于猪肉太贵,所以买不了几斤,过个大年,除了来客人炒菜就是炸松肉用了。为了让全家人多吃点猪肉,每家买的最多的就得说是猪头下水了。因为它便宜,猪肉七毛三一斤,猪头下水才一毛七一斤。而且到了年根,国家也会向市场调拨一批储备的猪头肉,就是为了能让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猪肉。 过去农村养一头猪也得近一年,主要是为了年底能见个总钱。养猪到了一百三十多斤才可以卖给食品公司。毛猪按膘厚定级,好的毛猪四毛多一斤,最差的三毛多钱一斤,一头猪可以卖到四五十块钱。家家户户平时就是打草喂猪,很少有粮食喂它。因为除了交完公粮也刚够自己家吃的,有的甚至还不够吃的。养猪也是为了攒点肥料粪地用,因此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大约在1973年我们家就养过一次猪,还是在西南隅租房住时。由于猪经常拱的墙角石头脱落了,母亲就创造型的给猪鼻子穿了铁丝鼻圈,从此猪就老实多了。那年夏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猪掉到了大茅坑里上不来了,是母亲冒雨拿把椅子踩着把猪拽上来的。可是猪在雨水里泡了半天也是受了大凉,紧牙关不吃不喝了。母亲就推着猪去兽医站,可是他们也没办法救治。愁的母亲没招了,那头猪当年也是俺家最值钱的家当了。好在有个老中医给母亲出个主意,说猪受了大凉和人一样,必须发汗才行。让把猪捆住蹄子放摊煎完饼烧的滚烫的地上铺上黄麦穰、麻袋片子,再给它盖上一床破被子出汗就好了。还真是,当摸到猪鼻子汗津津时,猪表出凉气来就好了。后来那头猪一直长得很慢,被邻居买去了。结果在人家里长到了二百来斤,原来是我家猪圈不朝阳的缘故呢。 买一挂猪头下水,就是拾掇起来太麻烦。尤其猪头、猪蹄,买来的时候局部皱巴的地方猪毛都剃不干净。需要自己在炉子上烤烤,把大面积猪毛茬烤没了,剩下的再用烧红的火钩子烙干净。所以那时候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烧糊的毛发味很刺鼻。这个活也总是父亲去干。那时候不像现在,市场上有煤气喷火枪用焰火一烤就完事了。猪头去毛后就可以借把斧头劈开了。最不好干的还是收拾猪大肠,得一点点的把里面猪粪淘洗干净了才行。于是,大冬天的就多烧几壶开水,兑上凉水,反复洗涮很多遍。你别看猪大肠闻着臭,但是吃起来香,有人还专好吃这一口呢。 猪头下水一般在泥巴炉子上用大铁锅炖。烧火自然是我的事了。开锅了把汤倒了先毛一遍,把那些漂着的碎末、血水也清理干净了,倒上水也再继续煮。大火开锅后就改成小火慢炖了。配上大料,花椒,姜,大葱,酱油,炖一个多小时,快熟的时候再撒上细盐。于是一大锅香喷喷的猪下水就炖好了。闻着那股香味我们也是馋的不行了。我最爱吃的还是猪头肉,肥而不腻,切些蒜末,倒上酱油醋就开吃了。那时候就是让你吃一顿饱饭,看着我们吃个差不多父母就不让吃了,主要怕撑着了难受。等过年了来亲戚再拿出来切盘子用,那时候肉汤也都化成肉冻了,凉着吃喝酒还是不错的酒肴。 小时候过年大人就是盼着能下场大雪,因为下雪后就降温了,各种年货能存住了,可以多吃两天,要不就会生热长毛了。尤其下了大雪,父亲把积雪堆起来,当天然冰箱用。可以把买的冻带鱼、猪肉,炸的松肉,豆腐片子、绿豆丸子、猪头下水裹上塑料布埋里面不坏。想吃的时候扒开化冻就行。这样最短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甚至能出了正月 童年,父亲炖的猪头下水也成为我最美的回忆!
造句:童年的猪头下水
造句:童年的猪头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