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醉一尊棠树下,可能飞舄望王乔。
还家词客理兰桡,扶荔宫前驿路遥。别袂秖携珠浦月,归航应汎浙江潮。
傲人湖海名偏壮,玩世纵横舌尚饶。共醉一尊棠树下,可能飞舄望王乔。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动-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一尊 yī zūn
(1).犹独尊。《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 司马贞 索隐:“谓 始皇 并六国,定天下,海内共尊立一帝,故云。”《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天子不自安,亦请氏 武 ,示一尊。” 李详 《论桐城派》:“若举天下统定一尊,犹之四瀆并而为一,云此为正派,餘则非是,固无此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但到奴隶制成立以后,地上权力统于一尊,于是天上的神秘便也不能不归于一统。”
(2).表数量。用于神佛塑象、大炮等,犹言一座。《花月痕》第四四回:“到得街坊来救,只救出 秋痕 、 跛脚 ,只抢得一尊观音小龕,一轴 痴珠 小照,其餘都归毒燄。”如:大炮一尊。
(3).一杯。 元 郝经 《落花》诗:“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漢語大詞典》
(2).表数量。用于神佛塑象、大炮等,犹言一座。《花月痕》第四四回:“到得街坊来救,只救出 秋痕 、 跛脚 ,只抢得一尊观音小龕,一轴 痴珠 小照,其餘都归毒燄。”如:大炮一尊。
(3).一杯。 元 郝经 《落花》诗:“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漢語大詞典》
棠树(棠樹)táng shù
棠梨树。《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因以“棠树”喻惠政。 唐 刘禹锡 《寄陕州姚中丞》诗:“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謳。” 唐 黄滔 《鄜畤李相公》诗:“游子不缘贪献赋,永依棠树託蓬根。”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可能 kě néng
(1).表示可以实现。《礼记·祭义》:“养可能也,敬为难。” 孔颖达 疏:“供养父母可能为也,但尊敬父母是为难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真正不表示态度的文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2).能否。 清 顾炎武 《不其山》诗:“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 郑康成 ?” 清 黄遵宪 《雁》诗:“可能沧海外,代寄故人书?”
(3).也许。 唐 韩偓 《偶题》诗:“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妬馨香!”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之二:“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巴金 《里昂》:“一位女主人在席上递给我一件礼物,可能是一本书,一本画册,或者一本照相簿。”
(4).能成事实的属性;可能性。 巴金 《灭亡》第五章:“要不是 杜大心 昨天亲眼在这里看见那件事,那么他一定不相信会有发生惨剧的可能。” 杨朔 《征尘》:“战士的脚步也显得摇晃不定,似乎随时都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 ——《漢語大詞典》
(2).能否。 清 顾炎武 《不其山》诗:“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 郑康成 ?” 清 黄遵宪 《雁》诗:“可能沧海外,代寄故人书?”
(3).也许。 唐 韩偓 《偶题》诗:“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妬馨香!”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之二:“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巴金 《里昂》:“一位女主人在席上递给我一件礼物,可能是一本书,一本画册,或者一本照相簿。”
(4).能成事实的属性;可能性。 巴金 《灭亡》第五章:“要不是 杜大心 昨天亲眼在这里看见那件事,那么他一定不相信会有发生惨剧的可能。” 杨朔 《征尘》:“战士的脚步也显得摇晃不定,似乎随时都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 ——《漢語大詞典》
飞舄(飛舃)fēi xì
(1).指可乘以飞行的仙鞋。 明 何景明 《七述》:“於是弥驾层颠,飞舃絶嶠。” 清 吴伟业 《惠山二泉亭为无锡吴邑侯赋》诗:“寺外流觴何处访,公餘飞舃偶来听。”
(2).对宾客的雅称。 宋 杨亿 《夜宴》诗:“鹤盖留飞舃,珠喉怨落梅。”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飞舃遥临,光賁遐諏。”参见“ 飞鳧舃 ”。 ——《漢語大詞典》
(2).对宾客的雅称。 宋 杨亿 《夜宴》诗:“鹤盖留飞舃,珠喉怨落梅。”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飞舃遥临,光賁遐諏。”参见“ 飞鳧舃 ”。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王乔(王喬)wáng qiáo
(1).传说中的仙人。 周灵王 太子 晋 ,即 王子乔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王乔 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躡虚。” 李善 注引《列仙传》:“ 王子乔 者, 周灵王 太子 晋 也。” 唐 陈子昂 《窅冥君古坟记铭序》:“昔 王乔 古坟,唯留一剑; 令威 荒塚,又嘆千年。” 宋 叶适 《虎长老修双峰》诗:“夜随 王乔 玉簫发,晓答 矩那 金磬清。” 清 孙枝蔚 《善哉行》:“僊人 王乔 ,奉鹤相迎。”参见“ 王子乔 ”。
(2).传说中的仙人。 汉 叶县 令 王乔 。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东 王乔 迁为 叶令 。 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宋 苏辙 《双凫观》诗:“ 王乔 西飞朝 洛阳 ,飘飘千里双鳧翔。” 元 丁鹤年 《环翠楼歌》:“ 子晋 鸞笙乘月过, 王乔 鳧舄凌云还。” 清 方文 《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门前鳧雁应无数,或有 王乔 履一行。”
(3).传说中的仙人。指 武阳 食肉芝登仙的 王乔 。《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内新。” 高诱 注:“ 王乔 , 蜀 武阳 人也,为 柏人 令,得道而仙。” 前蜀 杜光庭 《王氏神仙传》:“ 益州 北平山 上有白虾蟇,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也。 乔 食之得道。” ——《漢語大詞典》
(2).传说中的仙人。 汉 叶县 令 王乔 。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东 王乔 迁为 叶令 。 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宋 苏辙 《双凫观》诗:“ 王乔 西飞朝 洛阳 ,飘飘千里双鳧翔。” 元 丁鹤年 《环翠楼歌》:“ 子晋 鸞笙乘月过, 王乔 鳧舄凌云还。” 清 方文 《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门前鳧雁应无数,或有 王乔 履一行。”
(3).传说中的仙人。指 武阳 食肉芝登仙的 王乔 。《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内新。” 高诱 注:“ 王乔 , 蜀 武阳 人也,为 柏人 令,得道而仙。” 前蜀 杜光庭 《王氏神仙传》:“ 益州 北平山 上有白虾蟇,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也。 乔 食之得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