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林露下物色清,閒堂明灯门不扃。

刘攽宋代〕《始凉夜坐

八月秋风高,凉风动天地。渐疑昼短少閒暇,况复宵长减眠睡。

空林露下物色清,閒堂明灯门不扃。四隅寂寞群动息,我与蟋蟀皆宵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空林露下物色明灯

空林 kōng lín
(1).渺无人迹的树林。 晋 张协 《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 义公 习禪处,结构依空林。”
(2).木叶落尽的树林。 唐 章八元 《新安江行》:“古戍悬鱼网,空林露鸟巢。”  ——《漢語大詞典》
露下
唐 卢纶 詶韦渚秋夜有怀见寄 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
唐 李贺 塞下曲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金 李俊民 独坐 风高云散影,露下月扬辉。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五 金沙岭 露下色荧荧,月生光炯炯。  ——《骈字类编》
物色 wù sè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1.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2.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3. 寂静。如:「冷清」、「清静」。
  4.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1.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2.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3.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1.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2. 整顿。如:「清党」、「肃清」。
  3.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4.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1.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2. 参见「血清 」条。
  3. 姓。如宋代有清贤。
閒 xián/jiān/jiàn《國語辭典》

閒 [ xián ]

  1. 空暇無事的時候。如:「農閒」、「忙中偷閒」、「偷得浮生半日閒」。
  2. 閒散輕簡的職務。如:「投閒置散」。
  1. 空暇無事。如:「空閒」、「閒暇」。
  2. 安靜悠閒。如:「閒情逸致」、「閒雲野鶴」、「日子過得十分安閒自在。」
  3. 與正事無關的、不緊要的。如:「閒書」、「閒錢」、「閒差事」、「閒人免進」。宋·辛棄疾〈新荷葉·春色如愁〉詞:「閒愁幾許?更晚風、特地吹衣。」
  1. 隨意的、不經心的。如:「閒扯」、「閒聊」、「閒逛」、「閒話家常」。

閒 [ jiàn ]

  1. 同「間 」(二)​。

閒 [ jiān ]

  1. 中間。《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閒兮。」同「間 」。
堂 táng《國語辭典》

堂 [ táng ]

  1. 正房、大廳。如:「廳堂」、「登堂入室」。《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 以前官府辦公、審訊、舉行典禮的地方。如:「明堂」、「政事堂」、「大堂」。
  3. 用於廳堂名稱。有時也含有某一世系的意義。如:「養志堂」、「三槐堂」。
  4. 專門用途的房屋。如:「課堂」、「食堂」、「禮堂」、「佛堂」、「紀念堂」。
  5. 同祖父的親屬。參見「堂兄弟」、「堂姪」等條。
  6. 量詞:➊ ​計算成套物品的單位。如:「一堂瓷器」、「兩堂家具」。➋ ​計算課程分節的單位。如:「一堂課」。
  7. 用於商店的名號。如:「同仁堂」、「回春堂」。
  1. 宏偉。如:「富麗堂皇」。
明灯(明燈)míng dēng
亦作“ 明鐙 ”。
(1).明亮的灯。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众宾会广坐,明鐙熺炎光。” 南朝 宋 刘铄 《拟行行重行行》诗:“卧看明灯晦,坐见轻紈緇。” 柳亚子 《玉娇曲为钝根赋》:“明灯华烛屡寻欢,檀板银尊不知数。”
(2).点灯。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知脂蜡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
(3).比喻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或事物。 李大钊 《劳动教育问题》:“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 郭小川 《忆延安》诗:“ 枣园 的窑洞中,升起明灯一盏。”  ——《漢語大詞典》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3. 途径,诀窍:~径。~道儿。
  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7. 量词:一~大炮。
  8. 姓。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扃 jiōng《國語辭典》

扃 [ jiōng ]

  1. 安裝在門外的門閂或環鈕。《說文解字·冂部》:「扃,外閉之關也。」清·段玉裁·注:「關者,以木橫持門戶也。」《禮記·曲禮上》:「入戶奉扃,視瞻毋回。」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龕間長丈餘,門戶無扃關。」
  2. 門戶的通稱。《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唐·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1. 關閉、關上。《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宜扃岫幌,掩雲關。」《聊齋志異·卷一·嬌娜》:「至門,則雙扉外扃。」

扃 [ jiǒng ]

  1. (一)​之又音。
  2. 參見「扃扃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