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比屋 bǐ wū
(1).所居屋舍相邻。《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荀彧 进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荆州 还,后至 许 ,见侍中 耿纪 ,语终夜。尚书令 荀彧 与 纪 比屋,夜闻 畿 言,异之……遂进 畿 於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罗 与 贾 ,比屋而居。”
(2).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魏书·袁翻传》:“ 淮 海输诚, 华阳 即序,连城请面,比屋归仁。” 唐 罗邺 《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宋 司马光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 陕西 之民,比屋凋残。” 明 高启 《大水》诗:“ 东江 入门流,比屋如败船。”
(3).借称老百姓。《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贤,至於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务俾比屋同沾实惠,小民咸受更生,用称朕子爱元元、抚育安全至意。” ——《漢語大詞典》
(2).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魏书·袁翻传》:“ 淮 海输诚, 华阳 即序,连城请面,比屋归仁。” 唐 罗邺 《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宋 司马光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 陕西 之民,比屋凋残。” 明 高启 《大水》诗:“ 东江 入门流,比屋如败船。”
(3).借称老百姓。《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贤,至於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务俾比屋同沾实惠,小民咸受更生,用称朕子爱元元、抚育安全至意。”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大诫(大诫)
易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骈字类编》
毋 wú《國語辭典》
毋 [ wú ]
副-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没有。《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如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通「无」。
- 姓。如晋代有毋雅。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动-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烦 ( 煩 ) fán
烦 [ fán ]
- 苦闷,急躁:~躁。~乱。~恼。~闷。~郁。心~意乱。
-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絮。~琐。~冗。~文。麻~。
- 搅扰:~扰。~嚣。
-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天诛(天誅)tiān zhū
(1).上天诛罚。《墨子·鲁问》:“ 郑 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 郑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 唐 韩愈 《讼风伯》:“天诛加兮不可悔, 风伯 虽死兮人谁汝伤。”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龙淫佃户》:“ 河间 马氏 家,一佃户年近六旬,独行遇雨,雷电晦冥,有龙探爪,按其笠,以为当受天诛。”
(2).帝王的征讨或诛罚。《汉书·陈汤传》:“臣 延寿 、臣 汤 将义兵,行天诛。”《旧唐书·萧至忠传》:“ 楚客 、 处訥 、 晋卿 等骄恣跋扈,人神同疾,不加天诛,詎清王度。”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一旦贡表求封册庙,论者乃责以藩臣之礼,欲必行天诛,何不思之甚也!” ——《漢語大詞典》
(2).帝王的征讨或诛罚。《汉书·陈汤传》:“臣 延寿 、臣 汤 将义兵,行天诛。”《旧唐书·萧至忠传》:“ 楚客 、 处訥 、 晋卿 等骄恣跋扈,人神同疾,不加天诛,詎清王度。”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一旦贡表求封册庙,论者乃责以藩臣之礼,欲必行天诛,何不思之甚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