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贪淫(貪淫)tān yín
亦作“ 贪婬 ”。
(1).贪得无厌。《左传·昭公十六年》:“若 韩子 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后汉书·鲜卑传》:“ 和连 才力不及父,亦数为寇抄,性贪淫,断法不平,众畔者半。”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侍郎 王伟 虽有小才,贪淫狡诈,不行罢黜,安示将来?”《清史稿·高宗纪三》:“壬寅,追论 素诚 贪淫激变罪,籍产,戍其子於 伊犁 。”
(2).贪财好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 管仲 之盗窃, 吴起 之贪淫, 陈平 之污点, 絳 灌 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 范文澜 注引《史记·吴起传》:“ 起 闻 魏文侯 贤,欲事之。 文侯 问 李克 曰, 吴起 何如人哉? 李克 曰, 起 贪而好色,然用兵, 司马穰苴 不能过也。”《楞严经》卷八:“ 阿难 ,如是清浄持禁戒人,心无贪婬,於外六尘不多流逸。”
(3).贪图淫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至于贪淫纵欲,使心用腹,污秽人家女眷,没有一个不减等夺禄,或是妻子见报,阴中再不饶过。”《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 春梅 ﹞减了饮食,消了精神,体瘦如柴,而贪淫不已。” ——《漢語大詞典》
(1).贪得无厌。《左传·昭公十六年》:“若 韩子 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后汉书·鲜卑传》:“ 和连 才力不及父,亦数为寇抄,性贪淫,断法不平,众畔者半。”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侍郎 王伟 虽有小才,贪淫狡诈,不行罢黜,安示将来?”《清史稿·高宗纪三》:“壬寅,追论 素诚 贪淫激变罪,籍产,戍其子於 伊犁 。”
(2).贪财好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 管仲 之盗窃, 吴起 之贪淫, 陈平 之污点, 絳 灌 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 范文澜 注引《史记·吴起传》:“ 起 闻 魏文侯 贤,欲事之。 文侯 问 李克 曰, 吴起 何如人哉? 李克 曰, 起 贪而好色,然用兵, 司马穰苴 不能过也。”《楞严经》卷八:“ 阿难 ,如是清浄持禁戒人,心无贪婬,於外六尘不多流逸。”
(3).贪图淫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至于贪淫纵欲,使心用腹,污秽人家女眷,没有一个不减等夺禄,或是妻子见报,阴中再不饶过。”《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 春梅 ﹞减了饮食,消了精神,体瘦如柴,而贪淫不已。” ——《漢語大詞典》
蔑 miè《國語辭典》
蔑 [ miè ]
动- 轻侮。如:「侮蔑」、「轻蔑」。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蔑祖辱亲,于事为甚。」
- 诬陷、陷害。如:「诬蔑」。
- 抛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国语·周语中》:「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 卑微。如:「微蔑」。
- 无、没有。如:「蔑以复加」、「蔑不有成」。
仁义(仁義)rén yì
(1).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漢語大詞典》
(2).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漢語大詞典》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涴 wǎn/wò/yuān《國語辭典》
涴 [ wò ]
动- 污染、弄脏。《广韵·去声·过韵》:「涴,泥著物也,亦作污。」唐·杜甫〈虢国夫人〉诗:「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同「污 」。
斤斧 jīn fǔ
(1).斧头。《管子·乘马》:“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木结根於灵山,而 匠石 为之寝斤斧。” 宋 苏轼 《筑高丽亭馆一绝》:“簷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餘。” 郭沫若 《洪水时代》诗:“ 夏禹 ,只把手中的斤斧暂停,笑说道:‘那只是虚无的幻影!’”
(2).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3).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寧,亦勉率成篇,并自写上呈,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貽众誚。”参见“ 斧正 ”。 ——《漢語大詞典》
(2).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3).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寧,亦勉率成篇,并自写上呈,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貽众誚。”参见“ 斧正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