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李吕宋代〕《赠上官法师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权量巧心君父

权量(權量)quán liàng
权与量。测定物体大小、轻重的器具。《周礼·地官·掌染草》:“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郑玄 注:“权量以知轻重多少。”《汉书·律历志上》:“谨权量,审法度。” 颜师古 注:“权,谓斤两也;量,斗斛也。”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各类条约,论各国通商、译信、电报、铁路、权量、钱币、佃渔、监犯及预事交涉各事。”
犹权衡。《鬼谷子·飞箝》:“决安危之计,定亲疎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参见“ 权衡 ”。  ——《漢語大詞典》
巧心 qiǎo xīn
(1).机巧之心。《汉书·宣帝纪》:“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
(2).巧妙的心思。 胡朴安 《师子林》诗:“有客 胥臺 归,语我 师子林 。奇石甲天下,叠寘尤巧心。”  ——《漢語大詞典》
计 ( 計 ) jì
计 [ jì ]
  1.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
  2.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
  3. 主意,策略:~策。~谋。
  4. 谋划,打算:~划。~议。
  5. 姓。
悖 bèi《國語辭典》

悖 [ bó ]

  1. 旺盛。《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通「勃」。

悖 [ bèi ]

  1. 违背、违反。《荀子·性恶》:「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国语·周语上》:「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2. 冲突、矛盾。《淮南子·修务》:「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1.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2.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君父 jūn fù
(1).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国语·晋语一》:“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被譖获全,亦恩由君父,何得归功臣下。”
(2).特称天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击 张步 ,言不以贼遗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赠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钦承大寳,为亿兆人之君父,奉十一圣之宗祧。”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清 孙枝蔚 《句容遇颜含章请予题二颜公祠》诗:“后来君父屡蒙尘,未闻宵小戒朝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从前的排斥外来学术和思想,大抵专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击佛教的人,往往说他不拜君父,近乎造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