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疑归大顺,定策戮奸臣。

夏竦宋代〕《奉和御製读五代梁史

李唐危汉祚,巢寇盛黄巾。
嘉士逢多难,忠言变逆伦。
决疑归大顺,定策戮奸臣。
宜享崇高赠,千年道更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决疑大顺定策奸臣

决疑(決疑)jué yí
亦作“决疑”。 解决疑难问题;判断疑案。《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史记·循吏列传》:“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以为理。” 司马贞 索隐:“言能听察微理,以决疑狱。” 唐 白居易 《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明 刘基 《郁离子·枸橼》:“夫使者所以达主命,释仇讲好,决疑解纷。”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 嵩 在 建业 ,常诣 真諦 之弟子 法泰 决疑。”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大顺(大順)dà shùn
(1).谓顺乎伦常天道。《礼记·礼运》:“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异,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唐 白居易 《李愬赠太尉制》:“在 建中 岁, 泚 贼叛逆,惟太师 晟 ,实仗大顺,翦而瀦之。”
(2).自然,天然。《老子》:“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陈鼓应 注引 林希逸 曰:“大顺即自然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3).犹大法。《史记·太史公自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漢語大詞典》
定策 dìng cè
(1).亦作“ 定册 ”。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汉书·韩王信传》:“﹝ 韩增 ﹞与大将军 霍光 定策立 宣帝 ,益封千户。”《汉书·赵充国传》:“与大将军 霍光 定册尊立 宣帝 ,封 营平侯 。”《旧唐书·韦嗣立传》:“以定册尊立 睿宗 之功,赐实封一百户。”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泌 曰:‘赖陛下语臣,使 杨素 、 许敬宗 、 李林甫 之徒承此旨,已就 舒王 图定策之功矣。’” 明 李贽 《读史汇·杨廷和》:“余又怪其不能以事 康陵 者而事 永陵 也,岂其真挟定册之功,或恃 世宗 仁圣,终能听己也耶?”《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 穆宗 崩,太后定策立 德宗 。”
(2).决定方略或策略。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运筹 固陵 ,定策东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庚午,帝还 越州 ,遂定策航海,乃移 四明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二十一年,定策屯田。”
(3).既定的政策方略。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漢語大詞典》
戮 lù《國語辭典》

戮 [ lù ]

  1. 刑杀。如:「杀戮」。唐·李白〈拟恨赋〉:「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
  2. 侮辱、羞辱。唐·杜甫〈行次昭陵〉诗:「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3. 合、并。《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共存亡,戮心力。」
奸臣(姦臣)jiān chén
亦作“奸臣”。 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之臣。《管子·七臣七主》:“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姦臣。”《后汉书·皇甫规传》:“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择官》:“内实险詖,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妬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水浒传》第六四回:“ 宋江 答道:‘盖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 唐 朝奸臣 李林甫 有一次看兵操练很勇敢,就有人对着他称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